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石油、天然气工业,
作者: 张厚福等编著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字数: 317000版次: 1页数: 189印刷时间: 2007-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2160845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项石油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油气藏研究的史由、分类、油气藏形成研究的新思路、国内外典型类型油气藏剖析,油气藏组合成的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并探索了油气藏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石油地质专业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供油气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勘探及油气田开发等相关专业师生以及生产和科研单位石油地质工作者参考。
目录
正篇研究成果
1油气藏概念的史由
1.1最早提出油气藏及其分类者
1.2油气藏概念的演变
2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及其评述
2.1美国
2.1.1克拉普的分类方案
2.1.2莱复生的分类方案
2.1.3威尔逊的分类方案
2.2原苏联
2.2.1米尔钦克的分类方案
2.2.2布罗德的分类方案
2.3中国
2.3.1潘钟祥的分类方案
2.3.2胡见义的分类方案
2.3.3建议的分类方案
3油气藏形成
3.1地温场、地压场和地应力场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3.1.1地温场
3.1.2地压场
3.1.3地应力场
3.2静态研究——成藏要素
3.2.1有效烃源区
3.2.2有效生储盖组合
3.2.3有效圈闭
3.3动态研究——成藏过程
3.3.1藏—源分离型成藏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3.3.2藏—源统—型成藏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4国内外典型油气藏形成剖析
4.1背斜型油气藏
4.1.1大型隆起背斜油气藏
4.1.2大型长垣背斜油气藏
4.1.3大型挤压背斜油气藏
4.1.4滚动背斜油气藏
4.2裂缝型油气藏
4.3地层型油气藏
4.3.1地层超覆油气藏
4.3.2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4.3.3生物礁油气藏
4.4岩性型油气藏
4.4.1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4.4.2透镜体油气藏
4.5水动力封闭型气藏
5油气聚集单元的概念及类型
5.1油气田
5.2油气聚集带
5.3含油气区
5.4含油气盆地
6油气聚集分布规律研究
6.1油气聚集带
6.1.1构造型油气聚集带
6.1.2地层一岩性型油气聚集带
6.2复式油气聚集带(区)
6.2.1克拉通盆地
6.2.2前陆盆地
6.2.3裂谷盆地
6.3油气系统
7油气藏研究发展趋势
7.1发展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重视“三场”与油气聚集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
7.2地层一岩性、水动力封闭油气藏等“隐蔽油气藏”研究亟待加强与深化
7.3开展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成藏机理研究
7.4关注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研究
7.5加强天然气成藏规律的研究
7.6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研究
7.6.1煤层气
7.6.2水溶气
7.6.3固态气体水合物
7.7无机成因油气藏探索研究
7.8盆地模拟研究
结语
副篇译文集
译文集说明
1石油和天然气田的建议构造分类
2对石油和天然气田构造分类的修订
3地质构造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4油藏和气藏的建议分类
5油气藏的分类
6油气聚集理论
7圈闭及其分类
8油气聚集
9油气藏的调查与勘探
10论油藏和气藏的分类原则
11地层型与构造型的聚集
12石油地质学(第二版)
13石油地质学(第一版)
14石油地质学(第二版)
15石油地质学原理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正篇研究成果
1油气藏概念的史由
1.1最早提出油气藏及其分类者
世界石油工业一般从第一口生产井产出油气算起。自1835年中国四川自流井“兴海井”、1848年俄国比比一埃巴特、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第一口生产井相继出油或气后,至今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约有150余年的历史。T.SterryHunt(1859,l863),E.B.Andrews(1861)和HansHoefer(1876)早就意识到油气聚集与一个区域的背斜构造之间存在某种普遍关系,但是大多数成果均属早期研究。
美国、原苏联等国主要石油地质学家多认为首先提出油气藏及其分类的学者是克拉普(F.G.Clapp),他于1910年发表的《石油和天然气田的建议构造分类》(《美国经济地质学(EconomicGeology)》5(6),1910)是最早的创见。美国、原苏联学者在不同时间发表的各自论著中,都一致推崇克拉普(1910)的论文是国际石油地质界最早提出油气聚集的分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