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五体书法精品赏析—行书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字帖,
作者: 何炳武主编
出 版 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32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29880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或较接近于楷书,或较接近于草书;或行、楷相参,或行、草相问。唐张怀瑾《书断》云:“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苏东坡也曾从各种书体的不同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别样感受上作了一个极为形象的比方:“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在中国书法诸体中,行书的实用性最强、流行最广、影响也最大。魏晋之后的书法名家,’无人不写行书,以行书传世者更大有人在。降及宋元直至现代,行书更成为引导书坛潮流的主角。
行书产生于汉末魏初(约公元3世纪左右)。当时,人们在日常书写汉字时,感到隶书的“波磔”难写,结构方正对称之处亦较多,故难以写快。于是,就逐步扬弃了“波磔”笔法,而采用了回锋收笔的方法。这样,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流畅,就形成了楷书。而楷书笔势稍加流动,点画略带呼应,就成了行书。
《书断》所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书谱》所谓: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即是指行书能够借助于楷、草的体势来运用笔法,实用性很强,容易通行。又介于楷、草之间,伸缩性既大,体态也很多。更能产生艺术效果,这就是行书优胜于其它书体的地方。
目录
概述
王羲之
兰亭序
二谢帖
丧乱帖
得示帖
王献之
廿九日帖
地黄汤帖
鹅群帖
颜真卿
祭侄稿
杨凝式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韭花帖
苏轼
黄州寒食帖
翠栝诗帖
澹面帖
南轩梦语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黄庭坚
松风阁
米芾
苕溪诗
蜀素帖
赵孟頫
趵突泉
闲居赋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文徵明
西苑诗十首
唐寅
落花诗卷
董其昌
溶路马湖记
王铎
题青阳山庄五律十首
赠汤若望诗册
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李贺诗册页
菊潭纂峨嵋山记诗卷
倪元璐
舞鹤赋
傅山
丹枫阁记
书摘插图
王羲之
王羲之(321年-379年,或为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小字阿菟。祖籍琅玢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南),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年轻时学书于卫夫人,后来遍观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于是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出妍美流便的书体。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卓越,书迹为历代所珍宝,故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以前的行书,大多带有较重的隶书笔法。王羲之进行全面改造,摒弃了某些隶书特征,使行书的面貌焕然一新,显得流畅自然、清新华美。其行书笔画有一种生动的欹侧之势,字与字之间互相映带,即所谓笔断而意连。将草书引入行书,行书、草书相间是王羲之行书的新特点。字的形体富有变化,侧锋用的较多,运笔迅速,笔势连贯流利,形态自然,简洁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