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哲学引论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万长松 著
出 版 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27000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0261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产业和产业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延伸到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工物的社会化特征,指出了人工物必须经过产业化过程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揭示了在人工物社会化背后所反映的是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产业的本质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产业化就是人工自然的社会化即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产业哲学的兴起既是产业实践的需要,也是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的结果。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和后续研究
第二章 “四元论”与产业哲学
第一节 “四元论”是产业哲学的存在依据
第二节 产业及其与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联系和科技的产业化
第三章 产业哲学的若干基本范畴
第一节 产业的主体、客体与载体
第二节 批量与规模、成本与收益
第三节 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四章 机器、产业与人的本质力量”
第一节 机器是工业文明和先进生产力的标志
第二节 产业的价值在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第三节 机器是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 制度、产业与人的社会本质
第一节 产业革命:是技术决定论还是制度决定论
第二节 制度变迁是产业革命的结果和产业演进的保障
第三节 制度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具体、历史的展现
第六章 从科学技术化到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 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化
第二节 以盈利为价值取向的技术产业化
第三节 营造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条件
第七章 主导产业技术与产业进化论
第一节 从广义综合进化论看主导产业技术进步
第二节 以主导产业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进化论
第三节 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哲学反思和实证研究
第八章 高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论
第一节 结构、产业结构及其功能
第二节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哲学思考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九章 亨利福特的产业哲学思想
第一节 基于技术乐观主义的产业哲学
第二节 从大量生产到大众消费的产业理念
第三节 把服务置于利润之前的经营理念
第四节 福特主义并未完全过时
第十章 丰田生产方式的产业哲学基础
第一节 自动化+人:人本主义的产业哲学
第二节 彻底杜绝浪费:“非成本主义”的产业哲学
第三节 集约生产:低速增长时代的产业哲学
第四节 丰田生产方式的新发展
第十一章 社会自然的生成与演化
第一节 社会自然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与社会自然的生成
第三节 社会自然的演化、异化及其克服
第十二章 通过双重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人的地位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 以科学技术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第四节 “以人为本”地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四元论”与产业哲学
众所周知,经典作家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可见,除了对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重大发现都感到“衷心喜悦”外,马克思“非同寻常”的喜悦更是来自于科学技术成果在工业(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来自于科学技术通过产业化产生的社会效果,从而对一般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没有抽象地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作为一种“潜在的”物质力量的科学理论,只有与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形成产业活动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最终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化。
第一节 “四元论”是产业哲学的存在依据
尽管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对科学技术应用于产业中产生的历史作用给予了极高评价,但是,对产业和产业化过程的哲学思考却是近些年的事情。有趣的是,历史上产业实践或生产活动是比科学技术活动更早的人类实践,但是,与科学哲学的成熟、技术哲学的兴盛、工程哲学的兴起相比,产业哲学尚处于萌发阶段,以至于它的学科地位是否独立仍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代人类高度发达的产业实践和相对微弱的对产业的深入研究是极不相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