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学
分類: 图书,医学,精神病 心理病学,
作者: 张仲明,李世泽著
出 版 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1字数:版次: 1页数: 30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13412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心理诊断学的基本性质问题,初步勾勒了心理诊断的发展历史,系统整理了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心理诊断的基本过程,描述了心理诊断所必需的心理症状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诊断的具体方法,更重视实践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因此,该书在结合具体问题介绍心理诊断的具体方法方面着墨较多,使得该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工作者借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学基础
第三节 心理诊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学习心理诊断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诊断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前科学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科学发展阶段
第三节 心理诊断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四成分和三水平理论
第二节 实验周期理论和诊断周期理论
第三节 其他心理诊断理论
第四章 心理诊断过程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过程概述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过程
第五章 心理障碍的症状
第一节 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及边缘状态
第二节 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症状
第三节 精神病性障碍及心境障碍的症状
第四节 神经症性障碍及反应性精神障碍和癔症
第五节 人格障碍
第六节 心理生理障碍
第六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其他心理诊断方法
第七章 心理诊断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接待及介绍技巧
第二节 心理诊断中提问与倾听技巧
第三节 诊断中的资料处理技巧
第八章 病因诊断技能
第一节 社会性原因的诊断
第二节 认知原因诊断
第三节 生物学原因诊断
第九章 定性、定量和疑难诊断
第一节 定性诊断
第二节 定量诊断
第三节 疑难案例的心理诊断
第十章 心理障碍的具体诊断
第一节 神经症的具体诊断
第二节 心理生理障碍的诊断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诊断
第四节 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
第十一章 心理诊断的心理效应及素质要求
第一节 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效应
第二节 在信息加工时段上的偏见
第三节 在信息输出方面的偏差
第四节 接受信息之后的反馈偏差
第五节 心理诊断者的素质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诊断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诊断的内涵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tik)一词,最早是在罗夏(Rorschach,1921)的《心理诊断》一书中提出来的。自心理诊断提出至今,心理诊断的领域一直在发展变化,心理诊断的内涵一直存在分歧。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时是专用于精神病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医学领域,最后才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关于诊断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戈登森(R.M.Goldensen)在《朗曼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辞典》中认为心理诊断是以症状、征兆或测验、检查为基础,确定使某人苦恼的障碍的类型,以及根据某一疾病、某种变态或一系列特征对个体进行归类。斯通和尼尔森(D.R.Stone&E.C.Nielsen)认为诊断并非局限于缺陷,而是适合于所有学习者的有效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诊断是对学生的需要状态、学习条件或缺陷的科学描述或分类。科西尼(R.J.Corsini)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认为诊断,或者更确切地说心理诊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指对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状态有关的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另一方面依据某种通常为人们共同接受的分类体系对个体状态确定名称。Walsh和Betz(1990)认为心理诊断是为帮助他人应付各种疑难问题和困境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整合和解决问题的干预方案等四个要素。在德国的心理学文献中,心理诊断占有显著的地位。心理诊断的定义非常广泛。心理诊断是一门运用和发展测量工具以评价人、情境、机构甚至物体的有关特性的科学学科。所获得的信息必须加以整合,形成一个评价或建议。Ager和Petermann(1992)认为心理诊断是系统地收集资料,对其进行科学加工,以便为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和实施方案提供证据,同时监控实施过程,使之最优化。决定的作出是以复杂的信息加工为基础的。在这一过程中,需用到各种规则、工具和数学算法等等,从而查明那些明显的特征并据此作出结论。作为这些特殊征状的载体,可能是个体、群体、机构、客观事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