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李永新主编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4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369203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精准把握命题趋势,深度讲解重难疑点,精选大量典型真题,涵盖考试全部题型。
奉献权威实用精品,搭建考试成功阶梯。
内容简介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公务员考试中难度最大的考试,尤其从2005年以后这种逐步加大难度的趋势更为明显,到2008年这种难度已达到极高水平。然而与越来越难的公务员考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部分辅导用书知识点、题型过于陈旧,解析过于简单,无法有效辅导考生应对考试。这些辅导书甚至会使考生产生“公务员考试非常简单”的错觉,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备考策略并痛失考试。
为了让更多的考生真正找到应对公务员考试的正确方法与策略,避免由于辅导书的选择而误入歧途,作者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写成书,希望帮助更多的考生找到正确的备考与复习方法。
本书是作者在五十余次参加中央、地方公务员考试之后,在反复总结考试经验、深入研究考试题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本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深度辅导教材。
本书与市面上在售的所有辅导书有本质不同,作者对公务员考试的每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归纳,并找到了公务员考试每种题型应对的理论根源,并对每种题型的应对理论进行深入、全面的解析,使考生真正达到“题型任你变,方法我自有”的境界。
本书从理论到内容成为真正能够达到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的教材。
作者简介
李永新,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和极其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招考有博大精深的研究,主持研发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和全系列教材。讲授深刻、系统、精彩,极受考生欢迎。
目录
第一篇时事热点
第一章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第四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六章时事政治
第二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地位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六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第七节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八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
第九节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第六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三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六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功能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
第二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第三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第四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发展现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第三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第五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原因与结果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第五节现象和本质
第六章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三节认识的本质
第四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
第七章认识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认识的辨证过程
第二节 思维的类型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真理和价值
第一节真理
第二节价值
第三节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十章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十一章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功能
第十二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一节 人的本质
第二节 人的价值
第十三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第四篇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第一章管理概论
第二章公共组织
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公共组织环境
第三章公共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行政决策程序
第四节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
第四章行政领导
第一节领导与领导者
第二节我国行政领导制度
第五章行政执行
第一节行政执行
第二节行政沟通
第三节行政协调
第四节行政控制
第五节行政监督
第六章公共政策概述
第七章公共政策体系与结构
第八章公共政策过程
第九章公共政策环境
典型真题详解
第五篇科学技术常识
第一章科学技术概述
第一节科技史
第二节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第二章高新技术
第一节通信技术
第二节生物技术
第三节新材料技术
第四节航空航天技术
第五节激光技术
第六节 能源技术
典型真题详解
第六篇经济常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经济体制
第二节 市场经济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微观经济
第一节 市场主体
第二节 市场机制
第三节 市场竞争
第四节反垄断法
第五节收入分配
第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节财政与税收
第三节货币与银行
第四章国际经济
第一节经济开放
第二节 国际贸易
第三节 国际金融
第七篇中共党史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八篇公文理论
第一章公文概述
第一节公文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公文的种类
第三节公文的格式与稿本
第二章公文写作要则
第一节公文的行文规则
第二节公文的语言
第三节公文的写作过程
第三章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
第一节法规性公文
第二节 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通告
第三节请示、报告
第四节 函、会议纪要
第四章公文处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收文处理的程序
第三节 发文处理的程序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理
第九篇中国历史常识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史常识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常识
第三章 中国当代史历史常识
第十篇地理常识
第一章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章 人口和民族
第三章地形
第四章气候
第五章河流与湖泊
第六章海洋
第七章土地和矿产
第八章动物和植物
第九章交通运输
书摘插图
第一篇时事热点
第一章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报告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写到主标题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报告的灵魂和标志,也是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坚定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首次明确指出和深刻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首次完整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首次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这一表述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将“建设”改为“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6.首次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中。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7.鲜明地、有针对性地评论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8.作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论断。
9.全面概括和论述改革开放的目的。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
10.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完整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2.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13.概括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4.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中增加“信息化”一词,拓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1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表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在继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同时,增加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内容。
17.首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式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之中。报告把“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要求,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18.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摆在突出位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提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19.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强调要“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
20.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三、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1.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且增加“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前提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2.提出一系列新的明确目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等。
23.“生态文明”概念首次写入党的文件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4.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美好前景。指出到2020年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