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宋素凤译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19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4262889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性与性别学术译丛》书系收入了在这个领域产生过并正在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从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等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背景,上面记载着从远古到今天,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包含的、建构性与性别的非凡努力和力量博弈。本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内容简介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作者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目录
序(1999)
序(1990)
第一章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的主体
第一节 “妇女”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
第二节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的强制性秩序
第三节 社会性别:当代论辩的循环废墟
第四节 对二元论、一元论的理论梳理以及超越的可能
第五节 身份、性/别与实在形而上学
第六节 语言、权力与置换策略
第二章 禁制、精神分析与异性恋矩阵的生产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关键交换
第二节 拉康、里维埃尔与伪装策略
第三节 弗洛伊德与性别抑郁
第四节 性别的复杂性与认同的局限
第五节 禁制重新表述为权力
第三章 颠覆的身体行为
第一节 朱莉娅克里斯特娃的身体政治
第二节 福柯、赫尔克林与性/别不连贯的政治
第三节 莫尼克维蒂格:身体的瓦解与虚构的性别
第四节 身体的铭刻,操演的颠覆
结论:从戏仿到政治
译后记
媒体评论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H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 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欲望的主体
第一节 “妇女”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
大体来说,女性主义理论假设存在有某种身份,它要从妇女(译者按:涉及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政治范畴的“women”译为“妇女”,而在第二章、第三章精神分析话语及其他语境中则译为“女人”。)这个范畴来理解,它不仅在话语里倡议女性主义的利益和目标,也构成了一个主体,为了这个主体追求政治上的再现。然而,政治(politics)和再现(representation)是争议性的词语。一方面,在追求拓展妇女作为政治主体的能见度与合法性的政治过程中,再现作为一个运作的框架;另一方面,再现是语言的规范性功能,被认为不是揭露、就是扭曲了那些关于妇女范畴我们所认定的真实。对女性主义理论来说,发展一种全面或是足以再现妇女的语言,对促进妇女的政治能见度似乎是必要的。有鉴于在广泛的文化情境里,妇女的生活不是受到错误的再现,就是完全没有得到再现,这点显然益形重要。
近来,这种普遍存在的认为女性主义理论与政治之间具有关联的观念,从女性主义话语内部遭到了挑战。对妇女主体本身的理解方式,不再限于稳定或持久的框架。有大量文章对“主体”作为再现——更确切地说是解放——的终极代表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但是,对于什么建构了、或者应该建构妇女范畴,这些文章彼此之间极少有一致的意见。政治和语言再现的领域先设定了一套主体形成的标准,结果只有被认可是主体者才能得到再现。换句话说,必须先符合作为主体的资格才能得到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