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

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法)布盖 著,严敏,朱震芸译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9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0808148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有什么可以比好莱坞更能体现“美国制造”?

好莱坞如同一架巨大的电影机器和一座瑰丽的梦幻工厂,而诸多欧洲电影人则是其中的工程师,其中包括葛丽泰嘉宝、玛琳黛德丽、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科林法瑞尔等国际巨星,也包括欧恩斯特刘别谦、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等著名导演。这些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抒写着电影神话,就像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者一样,将各种乡音织进了或壮观或悲戚的电影故事中。

让-卢普布盖用其专业而不失趣味的视角跟随着这些欧洲电影人的足迹重返好莱坞,既向读者展现了好莱坞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又呈现出一个可超越的空间。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好莱坞的欧洲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以及他们对好莱坞电影美学的贡献,并就好莱坞和“欧洲人”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叙述重点是“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其中包括默片时期的古典主义),即1920年至1960年左右。

作者简介

让-卢普布盖(Jean-Loup Boruget),法国知名电影评论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学教授,美国文学教授,对美国电影有深入的研究,专著包括《好莱坞:标准与边缘》、《电影中的历史》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重建欧洲

第二章 移民们,行走流亡与乐园之间

第三章 德国电影形式的迁移

表现主义

“美国喜剧”,从刘别谦到怀尔德

马克斯莱因哈特和沃尔特迪斯尼

第四章 斯堪的纳维亚之北欧传奇

黄金时代: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嘉宝

来自北方的影星

马戏片

第五章 杂交种种

哥特式风格:是德国的还是英国的?

黑色片:是德国的还是法国的?

郎格和希区柯克

第六章 英国和意大利联姻

古典作品:莎士比亚和狄更斯

古代历史片:以罗马-好莱坞为轴线

英国喜剧和美国喜剧

第七章 拉丁人赶来营救

拉丁情人们:从鲁道夫华伦天奴到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萨尔瓦多达利和超现实主义

第八章 看美国的三种观点

批评的观点

美国的品味

宣传片里的另一个德国

一种错误意识的电影

第九章 像尤利西斯一样幸运:欧洲电影人的回归

第十章 好莱坞没有法国人吗?

结语 世界电影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重建欧洲

关于欧洲人在好莱坞的议题,也就是欧洲导演对好莱坞电影业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探讨:历史角度、艺术角度,甚至是批评角度。第二章从历史角度进行陈述,立足于众所周知、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亦即在默片时代,所谓的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1930—1960),众多欧洲出生的导演在好莱坞的活动;除此以外,对其他事实还未达成共识:无论是这些导演的动机,还是好莱坞大制片厂对他们所怀的期望,更不必说他们的实际艺术贡献(主题及风格方面),尤其是这种艺术贡献的价值。通过总结众多电影爱好者、历史学家以及批评家的意见,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如下一点:好莱坞极力推行电影标准化制作,以至于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欧洲导演们只能顺从这种趋势或者放弃离去。希望保持自己欧洲风格的导演(如斯蒂勒、斯约史特洛姆、茂瑙、斯特劳亨、奥弗斯以及在《巴黎的丑闻》[Scandal in Paris]和《招供》中表现其“第一种风格”的西尔克,还不能忘了爱森斯坦和布努埃尔)立刻跟这些大制片厂发生了观念上的冲突,遭遇了失败,宣告了他们好莱坞之旅的终结;相反,幸存下来乃至取得成功的导演遭遇则不同,他们只是戴着面具发展,或是放弃自己“作者”的身份,愿意几乎不署名地执导类型片(弗立茨郎格及其犯罪类电影,西尔克“第二种风格”及其情节剧影片)。他们或是赢得了艺术独立性,或是获得了同行的认可,然而却是以其美国化为代价的,至少影片的表现内容以及人物是美国化的(刘别谦和怀尔德、希区柯克、普雷明格、齐纳曼……)。

然而,这样的观点,尽管颇有根据,却犯了三重错误:本质主义错误、静止主义错误以及作家主义错误。首先,这个观点在“欧洲人”和“好莱坞”之间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可以看做“艺术”和“商业”之间,或者“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之间的矛盾,甚至在今天还可以类比为“文化特例”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不得不认为“好莱坞”的驱动力在于最大化的利润和最多的观众,那么我们可能真的会认为“欧洲导演”(好学的群体!)的目的只是热爱艺术以及个人表达。当然,欧洲和好莱坞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不是两种本质的永恒对立,而是两种观念的对立、双方“理念结构”的对立:大西洋两岸的群体,彼此都对对方有所想法和了解,对对方有所期望、希望或顾虑;双方都倾向于选择对方与自己的共通点;在期望被满足或辜负后,会认为对方与自己所想像的不同,但不同的是,“对方”仍然坚持己见……必须看到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互相吸引”,尽管其结果经常令人失望,但是这种吸引总是源源不断的。一方面,美国实行文化侵略主义;另一方面,拉丁文化以及亚洲文化不断涌入美国,这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提醒我们,在很多方面,欧洲和好莱坞之间的关系会让人想起古代欧洲崇高的地位:即便美利坚帝国,这一新时代的罗马帝国,能够短暂地取得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的霸权,而“欧洲旧大陆”,正如古希腊一样,仍然是文化、艺术和知识的源泉,取之不竭,令人仰视。

因此,讨论不应局限于导演以及其他活跃在好莱坞的欧洲人。准确地说,应当把讨论扩展到好莱坞电影的素材来源。这些素材一般都来自欧洲,或是改编文学作品(从荷马、普鲁塔克到雨果、大仲马、狄更斯,还有莎士比亚),或是重拍二十年以来颇具影响力的法国电影(这并不是新现象,而是类似于作品改编,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文化迁移取代了表现模式的迁移)。

当然不能从本质主义走到相反的极端,而想当然地下论断,就好像我们时而听到这样的观点,“所有的美国人都来自欧洲”,因此,“好莱坞出品”的叙述方式和艺术形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欧洲的模仿。自17世纪以来,就存在着美利坚民族的特性,多元的民族文化、文学、建筑,以及造型艺术……这种民族特性既不应该被夸大,也不应该被轻视;这种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有着演化的历史;自殖民时代始,她便吸收着外来文化,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在19、20世纪期间,她又努力地向她的榜样们证明自己的独立。电影继承了这一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与欧洲之间的暧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摆脱束缚的渴望战胜了拥戴欧洲的忠诚。

电影史,类似于艺术史和文学史,见证了双重性的运动:艺术形式和叙述方式总是不断地从一种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迁移到另一种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中,但这些迁移会无意识地行创新。最常见的情况是,所借用的艺术形式或多或少会产生深远的变化,这是因为遇上了新的载体,功能发生了改变,并且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公众、语言、信仰和社会习俗。18世纪伦敦的圣马丁教堂,在“希腊式”的柱廊上加盖了一座钟楼,于是“新世界”内纷纷效仿,而这些效仿者别出心裁,因为他们用漆过的木头代替了涂着灰泥的砖墙。同样,正如让塞兹内克所说明的,在中世纪仍然受到敬奉的古代神祗,被视为人格化的星座,不再是文艺复兴加诸他们的古典形象,而是阿拉伯或波斯打扮,令人难以辨认。就好像在作品改编和电影重拍的情况中,会有人因为其背离原著、翻译错误(这是有例证的,战神马尔斯,手上不是拿着策马飞奔的鞭子作为象征,而是不恰当地拿了用来脱麦粒的连枷)、不忠实原著而大呼小叫;而反之,借用的内容越是“忠实”而没有改动,那么它在目标文化中发挥作用以及被接受的情况就越是与它在源文化中的情况不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便能作为不同的电影中“作者策略”以及承认“作者署名”的最有力的一个例证,至少表面如此。这就是马克斯奥弗斯的三部曲((调情》(Liebelei)、《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Lettre d’une inconnue)和((轮舞》(La Ronde):三部分别在德国、好莱坞以及柏林导演的影片,并且都是改编自奥地利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施泰芬茨威格所著,其余两篇则来自亚瑟施尼茨勒的作品)。这三部影片表明导演热衷于同样的素材,喜欢奥匈帝国末期发生在维也纳的以悲剧收场的情节和爱情。但是不能只停留在这种毋庸置疑的“相似性”上:这种看法不仅忽视了三部作品的差异(《轮舞》的“犬儒主义”,这可以部分地体现在法国发行的版本中,与另外两部的“浪漫主义”不同),并且隐讳地将这种相似性解释为奥弗斯的个人选择。而另外一种解释也在意料之中,即毫无根据地硬是认为如此执着于“维也纳”画面的导演来自维也纳;这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在于给某位导演贴上标签,认为他擅长拍摄“某类电影”,如同演员擅长“某类角色”(亚瑟克奈特称之为“将导演类型化”)。最后,这种看法没有考虑到,“维也纳”电影在远离故事时间、空间的同时,它的进展方式;思乡之情以及异国情调在奥弗斯1932—1933年于德国魏玛拍摄的《调情》的结尾中已经得到了表现,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得到了发展,而这种势头在1948年的好莱坞似乎愈演愈烈。同样,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遗作——在他去世不久后上映的《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改编自施尼茨勒的小说。但是库布里克没有按照小说情节拍摄,而是运用了好莱坞常见的杂交模式。

事实上,可以提纲挈领地暂且总结出三种好莱坞“吸收欧洲文化”的模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希区柯克的《蝴蝶梦》(Rebecca)是一种“模仿”:这些作品明显就是欧洲电影(“维也纳”或英国电影)的好莱坞版本,尽管在加利福尼亚的电影棚中摄制,工作人员却是欧洲人(导演、演员,甚至技术团队)。希区柯克凭借电影《蝴蝶梦》开始了在好莱坞的漫长生涯,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达芙妮杜莫里埃的作品,同时希区柯克所使用的演员几乎是清一色的英国人(劳伦斯奥立佛、琼芳登、朱迪思安迪森、乔治桑德斯、雷金纳德丹尼、奈杰尔布鲁斯、C.奥布里史密斯、利奥G.卡罗尔、格拉迪斯库珀,等等;只有弗洛伦斯贝茨扮演了一名美国人,而这个角色性格很可怕)。由奥地利作家施泰芬茨威格的作品改编而来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奥弗斯起用了英国人琼芳登和法国人路易茹尔丹(Louis Jourdan);影片的摄影师是弗兰克普兰纳(Frank Planer),侨居美国前曾用名为弗兰兹普兰纳(Franz Planer),十六年前在《调情》的剧照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但这样的模仿已经属于杂糅:分镜头、对话、背景、音乐以及蒙太奇都符合好莱坞标准;这些电影尽管以欧洲电影理念为范本(因为并不是翻拍作品),仍然是好莱坞式的“欧洲电影”。这样的电影模糊了文化和民族的界限,在此可以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演员阵容作为例子:只要作为主角的琼芳登和路易茹尔丹是货真价实的“欧洲人”就足够了。

……

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