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查建中,何永汕
出 版 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3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401783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美国工程院院长说:[拥有]工程技求人才的国家占据着世界经济和产业的最高端。中国产业发展急需巨量有国际竞争力的拢秀工程师,现行工程教育无法提供必须彻底改革。
内容简介
21世纪,历史的车轮转瞬之间将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碾平——经济、产业、资本、人才……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改变——很多人措手不及,很多人尚在懵懂之中……
谁能搭上时代的列车驶向成功?先进的教育无疑是成功者的摇篮。
中国拥有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和工科生源,然而,中国教育也有种种制约、障碍、弊端……
中国工程教育应该向何处去?
面对这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本书作者肩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命,从经济全球化出发,针对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供给力之间的巨大差距,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研究,首次将三者综合集成,从微观至宏观,贯穿方法论、机制、目标,全方位地提出了改革的整体战略。
这一战略不仅适用于工程教育改革,同样也适用于所有专业教育的改革。
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中国学者的泣血诤言,更是一个全中国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教育事关整个人类,包括你、包括我——无论行将就木,无论刚刚出生。
作者简介
查建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比利时鲁汶工程大学董事会成员、客座教授。 毕业于清华大学(学士)、天津大学(硕士),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博士后研究员;曾先后在天津市减速机厂、搅拌机厂、煤建机修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工作10年。 现任中国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学会常务理事、智能制造学会副主任及其他5个国际国内学术组织委员、理事等职;任CAD及计算机图学杂志等8家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 出版了3部学术专著,发表了近300篇学术论文;培养了20名博士、30多名硕士,自传收入美国MARQUIS国际名人录、美国教育名人录、美国科学与工程名人录。
目录
序
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代前言)
第一部分工程教育改革的动因
绪论
第一章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第二章产业升级与人才失衡
第一节产业升级的根本条件是人才
第二节工程人力资源危机
第三节工科生源——世界财富之源
第三章工程教育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
第二节是“教育”还是“学育”
第三节为“工程师摇篮”正名
第四节“关门办学”还是“开门办学”
第五节教师的革命
第六节课程设置谁主宰
第七节“学以致考”还是“学以致用”
第八节“听中学”还是“做中学”
第九节评估的裁判与标准
第二部分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
第四章工程教育改革之必然
第五章改革战略之一:“做中学”
第一节“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CDIO的12个标准
第三节技能大赛——“做中学”的重要环节
第六章改革战略之二:产学合作
第一节产学合作发展战略
第二节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节建立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
第七章改革战略之三:国际化
第一节工程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第二节什么是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第三节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素
第四节通过“用中学”提高英语能力
第五节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典范
第六节学习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实施工程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章 工程教育改革的障碍和对策
第一节改革的障碍
第二节改革战略与建议
第三部分中外工程教育的成功实践
第九章百年历史经验,当代成功探索
第一节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弊端:产学脱节
第二节合作教育模式:教育与产业无缝连接
第三节合作教育典范: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第十章工程教育改革典范
第一节工程教育的旗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第二节创新型工程教育:比利时GROUP T鲁汶工程大学
第三节基于项目的教育: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
第四节软件工程师的摇篮: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
附录(一)学子的心声
附录(二)CDIO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媒体评论
作者基于多年工程教育的经验和对产业需求的研究,从全球知识经济竞争和教育竞争的视角.提出了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三大战略,对于所有教育决策者、教师、学生和关注国家未来发展的人们,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 该书观点鲜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可借鉴性强.对广大从事工程教育改革的师生、教学管理人员和产业界的朋友们均具有重要的启发与现实指导意义。 ——东南大学副校长 郑家茂 在硅谷,推崇备至的是浓厚的工程师文化.其精髓是很强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商业意识。反观国内,基本上是在走模仿追随且美其名日“本土化”的路。究其根源,和我们落后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无关系。本书强调的“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真可谓切中要害。 ——淘宝网研发副总裁 路鹏 通观全书,立论视野开阔,发问切中肯綮.资料丰富翔实,分析深刻有据.建言兼具前瞻性和可行性——是一本值得向产业界、高教界推荐的好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姜嘉乐
书摘插图
第一章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近2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增长了经验,积累了大量资金,培养了大批人才,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大大提升,提高了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这种发展还是一个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的增长过程,主要体现在以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为代价的,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起点非常低的大国在原始积累阶段是必要的,但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能持久的,并且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首先,中国的劳动力由于劳动者权益意识的提高(例如: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资的增长(每年8%~12%)、教育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已使以往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渐失去。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拥有大量比中国更廉价的劳动力。印度是中国竞争国际资本的强劲对手。印度的优势在于年轻劳动力的储备比中国丰富,且劳动力的英语水平和技术能力比较高,价格只是欧美国家的1/10左右。在以电脑、因特网为工作平台的行业中,印度劳动力获得发达国家大量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机会。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公布了一项调查,所调查的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中国要高于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