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患学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谋略,
作者: 冯敬,张易 编
出 版 社: 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2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23387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所谓“祸从口出,患从欲来”。智者当谨言慎行,修身寡欲。月满则弓,日盈则昃,正说明祸福相依,舍得下、放得开,方为避害防患、脱困解厄之最高心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天下无谋”系列丛书,就是要展示这一影响颇深的道理。谋略经典人生,经营人生,更加透彻地看清人性的优点和弱点:为官之道,经营之道,管理之道,精髓尽在其中。以“有谍”臻于“无谋”之境,乃人生大智慧。
——著名作家 蒋子龙
智谋不是技术,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权谋,是智慧、谋略、行动的有机统一。“天下无谋”系列图书正是帮助人们亲君子远小人的指南之书,让人们做人做事以品德为内涵,技术为辅助,智、谋兼备,才会达到事业的大成功。
——著名作家、诗人韩作荣
内容简介
万千谋略,无非是为了谋名谋利。但所有的计谋背后都洋溢着强大的人性。运用热闹灵活的手段做道场,树立诚信光明的品行修根本一一不起贪人之欲,莫有害人之心。。牢牢把握计谋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平衡,才必能成大事而不损声名,得大利而不害良知。
怎样做到能把握住谋略和智慧?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众多文化学派,而在众多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法三家。只要把握住了这三家的思想精髓,也就了解了中国的智谋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管理,而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怎样能做到运用智谋手段,达到管理的有效目的?也正是古今大众一直苦苦追寻探讨的课题之一。
只有融合贯通领悟了众多谋文化的思维与案例,才能成为来去自如,德才兼备的谋略大家。本书正是应市场要求: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加明白透彻地掌握运用智谋而编著出版的一部填补市场空白的、纵横阐释中华上下五千年智谋的指南之书。
目录
言行第一
用心若镜,胜而不伤
小痛在体,可保全身
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言多必失,谨言慎行
大鹏之志,借力而行
与人为善,可防灾祸
敏于做事,谨于言谈
境迁心定,一念到底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笑时可笑,切莫嘲笑
注重细节,谨小慎微
说话得体,不宜揭短
交情疏浅,言辞诫深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事不三思,终有后悔
谦虚为人,切忌嘲弄
得意当止,留有余地
善行无辙,善言无暇
忘战者危,极武者伤
寡欲第二
贪愎喜利,杀身之本
为物所役,本性不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清心寡欲,居安思危
利害相随,无求可安
荣耀生忧,忘利为乐
防微杜渐,戒除妄求
名声利禄,不可多取
美色不忍,倾家覆国
贪财日饕,贪食日餮
保持本性,戒除物欲
收心弃欲,可止祸端
留意于物,物不足乐
事用其备,有备无患
自省第三
事无大小,各有其能
以利相合,患难相弃
世事常变,庸人自扰
人生在世,贵在自知
一日三省,有过即改
为人处世,常思己过
贪图安逸,必然失志
看淡美誉,客观看己
玩物丧志,常于思量
睚眦必报,苦果自尝
自掩其美,自我控制
多思善想,随时应变
盛时妄为,积少成灾
知足常省,知困自强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见贤思齐,不贤自省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公正生英明,廉洁有威信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不足为祸,知止是福
盈亏第四
所取适量,够用即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穷奢极欲,身败名裂
化异为同,超越得失
满则思亏,安则思危
人有不足,善于克制
物无定数,损之而益
贪多不保,知足久长
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倒言反事,消除疑虑
谦恭礼让,懂得割舍
知福知祸,知进知止
克制欲望,学会知足
不为非其事,不求非其有
欲壑难填,灾祸不远
宇宙有极,性情无穷
知足不贪,知节不淫
解厄第五
富而有礼,增福避祸
乐而忘本,悲从中来
安守清贫,远躲是非
劝导恶人,使其向善
智者知祸,所以保身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以小见大,防患未然
智者长虑,可免灾祸
风雪严寒,松柏不凋
知止之人,可免灾祸
贤者知祸,受宠益戒
勤劳谨慎,躲灾避祸
以公为心,乐而从之
事无全利,亦无全害
书摘插图
言行第一
用心若镜,胜而不伤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战国)庄周《庄子应帝王》
【简译】
至人的心犹如一面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以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外物而不被外物所损伤。
【引申评论】
唐朝的明君李世民曾经把他的宠臣“魏征”形容成一面镜子,并且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与我,尤如一镜而。”之所以这么比喻,因为魏征向来是大胆直言,仗义言疏,从来不为自己的权位安危考虑。他的直言进谏无所顾忌,常常让唐太宗都觉得汗颜,但是魏征从来没有因为触怒龙颜而改变自己的作风,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受到唐太宗的尊敬和宠爱,以至于他去世的时候,唐太宗感到犹如失去了臂膀。魏征的性格就彷佛一面镜子,他不会因为所对应事物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态度,也不会因为心理的畏惧对真实的事物有所隐藏,总是如实地反映事物,即使面对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不改变。这样的性格看似为人所不容,其实能够取胜于外物而不为其所伤,还能相应地赢得人们的尊敬。
【历史故事】
郑国有个名叫季成的神巫,能占卜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预言没有不灵验的,如同神仙一样准确。郑国人见了他,都惊慌地躲开,生怕他说出了自己的死期。
列子看到这些情况,佩服的五体投地,回去对他的老师壶子说:“原来我以为您的道术最高了,没想到现在还有比您更高的!”
壶子不以为然,说道:“我只传授给你道的概念,还没有传授其中的奥妙,你就自以为得道了吗?你用表面的道与人周旋,必然会暴露自己,使人看破你的秘密。去,把季成请来,让他看一看我。”
第二天,列子邀季成给壶子看相。离开壶子家后,季成长叹一声,对列子说:“你的老师面如死灰,一脸怪相,看样子活不成了,就快要死了,过不了十天。”
列子听信了他的话,哭的死去活来,泪湿衣衫,进去把这话向壶子讲了一遍。
壶子并不惊慌,慢条斯理地说:“刚才我处于入静状态,心息相依,若寂若净,虚无恬淡。他大概是只看到我生机闭塞才这样说的吧。再请他来看看。”
次日,列子又邀季咸去给壶子看相。季咸出来对列子说:“幸运啊!你的老师遇上了我,现在有救了,我看见他那闭塞的生机又开始活动了。”
列子面有喜色,把这话告诉了壶子。
壶子说:“我刚才给他看的是运气时的情形,意与气合,杂念不入,一线生机从脚跟慢慢升起。他可能是只看到了这线生机。请让他再来看看吧。”
次日,列子再次邀请季成去见壶子。季咸一出门就说:“你老师神情恍惚,我无法给他相面。等他心神安宁的时候再叫我来吧。”
列子见壶子,把这话讲了。
壶子说:“我刚才处于阴阳相合的太虚境界。他只看到我守气不动的平和貌相,却看不到脸上有任何别的征兆。达到气机平静有九种状态,这几天我只给他看了三种:一种是像小鱼在潭中微微游动那样安静。一种是像水静止不动一般,一种是溪水虽流但动中有静。还是叫他再来看吧。”
于是,列子又一次叫季成给壶子看相。季成来到壶子面前,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壶子喊:“追上他!”
列子急忙出门,但没有抓住,回来对壶子说:“不见踪影了,不知去向了,我没有追上。”
壶子说:“刚才我给他看的,也没有脱离大道,是万象俱空的境界,一点迹象都不表露出来。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就像狂风吹起的草芥,就像激流撞击的浮萍,六神无主,狼狈逃跑了。”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学识浅薄,没有真正掌握大道。从此返回故乡,三年不出家门。后来,他替妻子烧饭不以为羞耻,喂猪就像侍侯家人一般,天真待物,不染红尘,摈弃浮华,返朴还淳,持守虚静,直到终身。
小痛在体,可保全身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战国)韩非《韩非子安危》
【简译】
针刀扎骨,躯体承受小痛而有长远的健康在身;忠言逆耳,内心承受小小的违逆而有永久的利益于国。
【引申评论】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长久的真正的利益往往以暂时痛楚为代价。就好像针刀扎骨,虽然身体要承受暂时的隐痛,但是却是为了以后长久的健康,没有痛苦。听忠实的劝告,虽然可能内心要承受一点挫伤,但是却对日后行事产生莫大的益处。很多看似痛苦的事情,其实是为了换取更多的安宁和幸福,看似难以接受的话,有可能对人生和事业起到扶直矫正的作用。要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做人做事才不会被一时短暂的情感体验所左右,才能接受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东西,听一般人听不进去的话,也更容易取得一般人所不能取得的成就。这其实也是一种“舍小取大、明哲保身”的思想境界。所以真正明智的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不悦耳的忠告,也能够忍受一时的痛苦而向目标努力的人。
【历史故事】
齐景公出访晋国,跟晋平公一起喝酒。著名盲人宫廷乐师师旷先生也作陪。
齐景公知道师旷不仅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而且也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就向他请教如何治国:“太师,您这次要给寡人一些什么教诲?”
师旷只说了一句:“你一定要对你的老百姓好一点,如此而已!”
喝酒喝到一半,酒兴正浓的时候,齐景公又向师旷求教:“太师,还有什么教诲?”
师旷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对老百姓好一点。”
喝完酒,齐景公返回宾馆,师旷送他,他又第三次向师旷请教。
师旷还是说:“没别的,定要对老百姓好一点。”
回到宾馆,齐景公翻来覆去思考师旷那句话:“一定要对百姓好一点。”我对百姓怎么不好?还有谁比我更关心百姓?哦,对了,我的两个弟弟公子尾和公子夏,他们也很得民心,他们家里很有钱,老百姓也喜欢他们,他们的财富跟我不相上下。要说有谁能对我的君位构成威胁,也只有这两个人了。师旷反复叫我对老百姓好一点,是不是暗示我要与两个弟弟争夺民众的支持呢?
回到齐国后,齐景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讨好老百姓:开仓济贫,发放救济粮,用府库里多余的钱财来恩赐孤寡老弱,仓库里的粮食、钱物全部分给百姓,宫中用不着的宫女全部嫁出去,七十岁以上的老者享受官府津贴。这些措施,使老百姓普遍得到了实惠,得到百姓的拥护。齐景公与两个弟弟争夺民众取得了成功。过了两年,两个弟弟只好出国流亡。公子夏去了楚国,公子尾去了晋国。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齐景公与国相晏婴在渤海边上游览。两人登上高台,眺望国家的大好河山。
齐景公游兴很浓,不禁感叹道:“真美啊!泱泱大国,雄伟壮观。不知后世谁是齐国的主人?”
晏婴在一旁冷冷地回答道: “我看田成氏家族将来会成为齐国的主人。”
齐景公听了很不高兴:“齐国现在是寡人的,你怎么说田成家族会得到齐国呢?”
晏婴说:“田成氏一家很会笼络人心,很讨民众欢喜。对士大夫们,田成氏为他们请求爵位,提高级别;对普通民众,田成氏借出粮食用大斗量,收回粮食用小斗量-。田成氏宰了一头牛,自己只留下一小盘肉,其余全部用来招待士人。一年生产的布帛,田成氏只留少量给自己,其余全给士人做衣服。田成氏以其家族的巨额资产为后盾来调节市场,使得集市上的木材不比山里贵,城里的水产海鲜不比海边贵,民众当然感谢他。国君您只知道加大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田成氏却对民众大施恩惠。齐国曾遇到大饥荒,路旁饿死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那些拖儿带女逃到田成氏家里去的,却没听说饿死一个。老百姓都编了歌谣赞颂田成氏:‘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由此可见啊!’所以我说,将来齐国恐怕是田成氏的了!”
齐景公听罢,不禁伤心地流出了眼泪。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这岂不很悲哀吗!寡人名义上是一国之君,但实际上这个国家已被田成氏占有了。你看我该怎么办呢?”
晏婴说:“国君也不必过于忧虑。如果想把齐国夺回来,那就要亲近贤人,远离小人,整顿混乱局面,减轻刑罚,救济贫苦百姓,安抚孤寡老弱,多给百姓一些恩惠,满足百姓的基本需要。这样,百姓就会依附于国君。即使有十个田成氏,又能拿您怎么样呢?”
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关者也。
——(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简译】
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奋力举起自己脆弱的臂膀去抵挡车轮,不知道它自身之力并不能胜任,过分高估了自己的才能。
【引申评论】
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能够了解别人的人算得上智慧,而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通达。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就好像螳螂用自己的臂膀去阻挡相对于它来说几十倍、上百倍于自身力量的大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白白牺牲,而对现实没有一点点的益处。所以一个人要做事,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自己。清代龚自珍说过“不妄己,不菲薄”,既不会因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盲目地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过低地评价自己而无谓地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也必然有所能和有所不能。对于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一定要尽可能的了解,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掩盖自己的劣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