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衡学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谋略,
作者: 冯敬,张易 编
出 版 社: 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1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23387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衡,即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丛”。是以,当修身以守正道,中庸无为以平衡世事。曲折人生、挫折带来,必然化为坦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天下无谋”系列丛书,就是要展示这一影响颇深的道理。谋略经典人生,经营人生,更加透彻地看清人性的优点和弱点:为官之道,经营之道,管理之道,精髓尽在其中。以“有谍”臻于“无谋”之境,乃人生大智慧。
——著名作家 蒋子龙
智谋不是技术,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权谋,是智慧、谋略、行动的有机统一。“天下无谋”系列图书正是帮助人们亲君子远小人的指南之书,让人们做人做事以品德为内涵,技术为辅助,智、谋兼备,才会达到事业的大成功。
——著名作家、诗人韩作荣
内容简介
万千谋略,无非是为了谋名谋利。但所有的计谋背后都洋溢着强大的人性。运用热闹灵活的手段做道场,树立诚信光明的品行修根本一一不起贪人之欲,莫有害人之心。。牢牢把握计谋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平衡,才必能成大事而不损声名,得大利而不害良知。
怎样做到能把握住谋略和智慧?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众多文化学派,而在众多学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法三家。只要把握住了这三家的思想精髓,也就了解了中国的智谋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管理,而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怎样能做到运用智谋手段,达到管理的有效目的?也正是古今大众一直苦苦追寻探讨的课题之一。
只有融合贯通领悟了众多谋文化的思维与案例,才能成为来去自如,德才兼备的谋略大家。本书正是应市场要求: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加明白透彻地掌握运用智谋而编著出版的一部填补市场空白的、纵横阐释中华上下五千年智谋的指南之书。
目录
修心第一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拒绝安逸,立志高远
真学为己,假学为人
仁德君子,以孝为先
君子四病,戒而绝之
怨天尤人,君子不为
清心寡欲,保持本心
完善道德,提升境界
摇尾乞怜,尊严尽毁
为人处世,以信为先
勤敏做事,宽以待人
清廉公正,洁身自好
守道忘势,修德忘名
守身第二
盲目随从,莫若自然
好知好学,恭敬持身
坚守规则,持之以恒
坚持信念,肯定自我
修德讲学,施仁改过
君子立世,先修其身
克勤克俭,清廉自守
窃人成果,君子为耻
以身作则,禀公处事
恃势而骄,骄则亦败
望风而倒,不如守忠
果敢主见,特立独行
处高位谦,处低位坚
立志长远,耻于苟营
身居其位,忠于职守
平衡第三
超脱世俗,知足常乐
祸福相生,平衡心理
情绪做事,必受人用
人生浮沉,重在心智
心态乐观,自弃无为
君子坦荡,小人忐忑
不迁怒,不贰过
安贫乐道,淡泊明志
尊老爱幼,推己及人
以爱易爱,互尊互敬
不拘小节,眼界开阔
安守本分,客观待物
自取其辱,然后受辱
爱人爱己,清廉奉公
福祸有源,善恶有报
奢乐之事,难解愁苦
尽力而为,看破得失
中庸第四
品性谦恭,和而不流
进不为先,退不为后
日盈则昃,不可自满
能者显才,注意分寸
有所不为,才能有为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养廉止贪,无欲无忧
激流勇退,不失英名
为人处世,过尤不及
忘身忘益,先公后私
至正清静,身体力行
位高自谦,位低不卑
治人以武,服人以德
为人之道,首在自身
欲成功绩,先修自身
不贪名利,逍遥自在
注重仁德,渺视虚名
管理之要,在乎民乐
纪纲和顺,民政和谐
名扬四海,祸害四伏
施道保法,不偏不倚
无为第五
以静制动,虚可知实
有用无用,并非绝对
萧规曹随,无为有果
强求无益,莫若自然
下贵有才,上贵无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为
顺应时势,自然应对
少些顾虑,泰然处世
人世短暂,精神恒久
呆若木鸡,不战亦威
防止刻意,遵循自然
大器晚成,焦急无功
无用有用,可互转变
有用无常,无用则寿
名正言顺,自在一生
知足少欲,自在快活
高洁之人,蔑视奉迎
物有所属,强求不得
安危日积,修正言行
书摘插图
修心第一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春秋)老子《德道经》四十五章
【简译】
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大的机巧,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善辩的人,看起来好像是说话迟钝似的。
【引申评论】
天下事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转向事物的反面,所以很多事情往往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样,经常表面上显现出来的和实质正好相反。往往看到善,其实隐藏着恶,看到美,其实包含着丑。事物的表象和实质就是这么阴差阳错,是非颠倒。就像一根筷子放在水里,筷子本来是直的,但是我们看上去却是弯的。这就是人们本身的认知能力有一定限制和误差的缘故。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没有分析本质,也就造成了世界上很多的误会和事端。笨拙憨直,可能是最智慧的,迟钝木纳,也可能是最灵巧的,它们都是相互转化的。也许就因为这样,世间的事物相对来讲复杂了许多,人就需要理智地分析事物,有勇于揭示和分析事物真相的勇气。
【历史故事】
汉代名臣龚遂,字少卿,本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他通晓儒学,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国的郎中令,为昌邑王刘贺效力。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称心满意呢?”
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
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既然选用贤良的人,当然想要安抚百姓。”
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呈报上级而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事情。”
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遣他上任。龚遂乘坐驿车来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收敛了。渤海郡又有许多合伙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散伙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盗贼这时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就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地方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见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他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并规定,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鼓励他们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多种经济作物,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很快,郡中的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没有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春秋)老子《道德经》三十三章
【简译】
能够了解别人优劣长短的,只可算是聪慧;能够认识自己本心本性的,才可算是明白。
【引申评论】
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做人也是同样的,能够真正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是有智慧的人。近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提出“自我,本我和他我”的理论,就指出二个人的特点和性格有本真的自我,自己认定的自我和他人认为的自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往往并不一致,很多时候出现偏差。所以能够真正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缺点和优点的人是很少的。但其实,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这个基础上出发,做事言行才会显得合理而有分寸,这个人就容易受到人们的接纳和欢迎了。
【历史故事】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常犯汉朝边寨,文帝就整日苦思镇边良将。
一次,朝中无事,文帝乘辇出巡,路过郎署,见一老人站立房前,于是停辇下车问道:“父老在此,想为郎官,不知家在何处?”
老人答道:“臣姓冯名唐。祖本赵人,至臣父时移居代地(今河北蔚县)。”
文帝即位前,曾为代王,在代地居住多年。闻老人之言。不禁忆起往事,说道:“我居代时,尚食监高祛常向我说起赵将李齐,他与秦将王离战于巨鹿(今河北巨鹿县),非常骁勇,可惜今已不在,但我每次都会想到此人。不知父老知道此人吗?”
冯唐见问,说道:“李齐虽勇,尚赶不上廉颇、李牧。”
文帝听了,感慨地说道:“我若得廉颇、李牧为将,何惧匈奴。”
冯唐看了看文帝,摇首说:“陛下果真得到廉颇、李牧,恐怕也不会重用!”
文帝见冯唐当众羞辱自己,心中不悦,拂袖上辇,起驾回宫。
文帝回到宫中,越想越生气,不知冯唐此言从何说起,遂令内侍往翟冯唐。
冯唐奉召,来到宫中,见文帝面带怒色,心知原因,于是施礼后站立一旁,缄口不语。
文帝开口诘道: “冯唐,你为何当众羞辱我,难道不会私下再说吗?”
冯唐见文帝如此,忙说:“臣不识礼数,还望陛下宽恕!”
文帝也不和他计较,又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我就不能重用廉颇、李牧?”
冯唐答道:“臣闻上古明主,遣将出征,非常郑重,临行必屈膝嘱将道:‘朝门以内,听命寡人;朝门以外,听命将军。军功爵赏,统归将军处理,可先行后奏’。这并不是空谈。臣闻李牧为赵将,边市租税,可收其自用,飨士犒卒,不必上报,君主也不遥控,如此李牧才得以充分施展才能,统军北逐匈奴,西抑强秦,南防韩、魏,东灭澹林。试问陛下能如此信任他人吗?近日魏尚为云中(今山西长城外、内蒙西南部一带)守,所收市租,尽飨将士,且出私钱,宰牛置酒,遍飨军吏、舍人。因此,将士愿效死命,合力镇边。匈奴数次犯边,都被魏尚领军截击,将胡兵杀得大败,抱头鼠窜,不敢再来。陛下却因他报功不实。所差敌首只有六颗,就把他捉拿入狱,罚做苦工。如此,不是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了吗?所以臣说陛下若得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
文帝听后,觉得冯唐言之有理,遂转怒为喜,命冯唐侍节前往狱中,赦出魏尚,仍拜为云中守。因冯唐荐人有功,被特拜为军骑都尉。
魏尚复出镇边,匈奴闻后,果然畏惧,不敢犯边。北方边境,暂时得到安宁。
拒绝安逸,立志高远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简译】
人有人的行事原则,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
差不多了。
【引申评论】
宋代的欧阳修曾经在《醉翁厅记》中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衣食无忧,没有什么困难,人就会滋生懒惰,慢慢变得不思进取而无所作为。而生活在困苦环境当中的人,因为现实的困难激励他不断地想办法去改变困境,因此,他会十分勤劳而且忙碌,这也无形中锻炼了他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容易取得成绩。人除了生理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如果每天生活过于安逸,除了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就无所追求,那么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人还应该尽量在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磨练自己。
【反论】
凡事都是相对的,安逸舒适的环境固然好,但是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而贫乏的物质环境虽然过起来很痛苦,但是它会催人奋进。要修炼身心,还是应该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
【历史故事】
李斯,师出大谋略家鬼谷子,是秦朝的丞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并管理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可少有人知,李斯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小的粮仓管理员,他的立志发愤,竟然是因一次上厕所的经历。
李斯二十几岁时,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仓内存粮进出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进出情况,认真记录清楚。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李斯不能说完全浑浑噩噩,但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粮仓外的一个厕所解手,这样一个极其平常的小事竟改变了李斯的人生方向。
李斯进了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内的一群老鼠。这群在厕所内安身的老鼠,个个瘦小枯干探头缩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之极。
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粮仓中大快朵颐,逍遥自在。与眼前厕所中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位置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自己在上蔡城里这个小小的仓库中做了几年小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些厕所中的小老鼠一样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全然不知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了寻找“粮仓”之路。直到数十年之后,他把家安在了秦都成阳的丞相府中。
真学为己,假学为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春秋)《论语•究问》
【简译】
孔子说:“古时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引申评论】
学识和道德,能够提高人的修养,令人获得尊敬,但也同时成为很多人装饰自己的工具。有些人并没有真才实学,却很喜欢用学问来装点自己,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这种人和假装道义的人一样,没有什么真实的学问,一旦他们的虚伪被人识破后,人们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厌恶和鄙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