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处世谋略【修补版】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谋略,
作者: 王再华 编著
出 版 社: 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2页数: 19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2318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总有一本书让你爱不释手如沐阳光,总有一个智慧故事滋养你的心灵激励你的成功潜能,总有一种思想让你改变人生成就辉煌。
博大精深的东方古老智慧,传世已久的世界经典名著,她告诉我们身处逆境时怎样用理智克服困难,在人生之路上怎样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谜一般的人生。
曾国藩是位封建官僚,所处的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从这点上来说,他是每个渴望成功者的楷模。
《挺经》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用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的话来说,《挺经》是曾国藩“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
曾国藩的一生,正是凭借这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然而十分遗憾的是,曾国藩生前无暇系统地完成他的这部著作,就匆匆告别了人世。该书的大部分内容散见在他的杂著、家书、日记及弟子、幕僚的著作中,后经现、当代数十位资深学者整理成书,因此这部《挺经》堪称曾国藩流传后世的著作中的精品。
目录
第一章存诚自养,慎独自处——“内圣”法
第二章浑厚包容,“坚忍”自重——“坚忍”法
第三章不卑不亢,刚柔互济——“刚柔”法
第四章淡泊利欲,勤求谦矩——“廉矩”法
第五章见机而行,因势利导——“诡道”法
第六章且挺且韧,久战之道——“久战”法
第七章守己无求,尽性知命——“忠疑”法
第八章能屈能伸,寂静藏峰——“藏锋”法
第九章势不用尽,否极泰来——“盈虚”法
第十章明理立德,自强不息——“砺志”法
第十一章崇俭鄙奢,以和为本——“家范”法
第十二章不逞不妄,自修求强——“明强”法
第十三章知人知事,人才为定——“英才”法
第十四章虚怀若谷,恪尽职守——“勤敬”法
第十五章廪实为要,勤俭为本——“廪实”法
第十六章崇法护法,礼义并彰——“峻法”法
第十七章博彩众长,自立自强——“外王”法
第十八章精心敬慎,学以致用——“荷道”法
书摘插图
第一章存诚自养,慎独自处——“内圣”法
原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日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日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齐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译文
仔细思考古人修身方面的要义,其成效特别显著的约有四项:慎重独处,则心胸安然;庄严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众人爱戴;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贪欲,连其中最隐蔽微小之处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时也不间断。这样内心自省而无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庄严恭敬,就是仪容整齐严肃,内心宁静专一,稳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体强健。追求仁义,本身须心存仁义滋养夫性,作用于外则须,视百姓为同胞,视万物为朋友。如此大公无私,自然人民爱戴。正心实意,即内心忠贞不二,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之德感应天地万物,因此神灵钦敬。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者的修身功夫,那么效验自然来到。我年纪已老迈了,却还想在修身方面下功夫,来求得万一的成效。
原文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译文
曾说过“独”这个东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时,会产生一个非分的念头,非分之想积聚多了就会任意妄为,由此欺人的坏事发生。君子忧惧自已是单独一人时,会生出真诚的意念。真诚念头积聚多了就会处事谨慎,由此对自己不满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独自处事,两者的差距却可由此得到评论。
自从《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并获得知识之后,过去的言论行为都可用做个人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的资料,日常处理的琐事问题,更可深化个人的阅历见识。君子这样做了,他的心在遇到实事时,已能剖析公私的区别;他的心在联系道理时,又足以精辟地研究其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做,不善的坏毛病应去掉,早已经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在的见识,去实行他所知道该做的事。于是办一件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去办时迟疑不决。改正一件不好的毛病,侥幸别人可能窥视不到。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里自己独处,虚假的情弊自然会产生,这就是欺骗啊!而君子,唯恐办一件善事不彻底,在晦暗中会产生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不改正,就会像涓涓的流水长年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邪念,如同面对天神,主心骨坚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单独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遵奉的准则要点,也是后世贤人切实研究的问题呀!
原文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译文
自身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有四句话可终身适用而受益无穷,这就是“勤于政事,节俭治家,话语忠信可靠,行事诚恳无欺”。真话不在多少,也不在于多么深刻呀。
古往今来圣哲们的胸怀极为宽广,而可达至圣大德的,约有四种境界:诚恳谦恭,注重自我修养而生出聪明睿智,是二程的主张;精诚感动神灵而天生就有知识,是子思的遗训;安贫乐道而身体健康面无忧色,是孔子、颜回、曾子、孟子的要旨;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吟诗作赋,而意志安适、精神愉悦,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人生乐趣。我常自己悔恨少壮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惧之感,对于古代圣哲们的心境情趣,不能领略获取一二分。只能反复寻思,叹息感慨不已。
曾氏体悟
曾国藩以大乘的“内圣”法行世,深得古代圣贤之精髓和开明君王的治世之道。以经时济世的儒家礼学为依托,他的人格修养、道德学问自有特殊的造诣,绝不是当时一般的汉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所能比拟的。后来,他因战功闻名于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圣相”。
“内圣”是一种“体”的意境,让人难以说清,不可琢磨,但作为一种“用”的存在去看,便可以知道它就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中、每日的举止言谈中。所以他与其他理学家一样,强调个人的涵养功夫。
他认为,涵养功夫当以“诚”为本。他龂而辩,说:君子,没有比忠诚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诚而不自欺欺人,则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在他看来,“圣学王道”的核心就在一个“诚”字。
曾国藩认为,“慎独”是立诚主静的集中表现。只有自慊无欲,才能静,故“慎独则心安”。周敦颐说:“无欲故静”,曾国藩的“静极”、“无私著”、“至虚”,也是把“诚、静、慎独”提到了“存天是、灭人欲”的理学高度。
概而言之,“诚”可以化育天地万物,求诚须不欺,不欺必能居敬慎独,居敬慎独者必无私著,无私著者必中虚,虚必静,静生阳,阴阳来复,是谓天行。
为达“内圣”心法最佳境界,曾国藩在慎独方面着实下了苦功,现将其“修法十二课”的仪式条款列此,资以证验。
一、持身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二、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专一。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阅读史书。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他训诫说:“你为买书去向人借钱,我不惜一切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才算是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后,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十页。
六、说话谨慎。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内圣最重要的工夫。
七、保养真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八、爱护身体。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书说:“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应该时刻以此作为健体祛病的准则。
九、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葆养真气的强弱。但不能完全沉溺于其中,因为这最容易使人玩物丧志、隐没本性。
十一、写字。饭后写半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门。它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曾国藩一生于“克己之学”从不稍懈,坚持终身。
人生智慧
一个人不管是读书从政,或者是做工种田,亦或是经商做学问,都离不开他修身养性程度的高低。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具备“内圣”方面的修为。
贤者说:“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即指为人立身处世,应具有一种高尚明达的心境,否则就好像在尘土中拍打衣服,在泥水里洗濯双脚,又如何能超凡绝俗。“慎独”即是这种境界的最高体现,而只有在自持自制的心性修养中,才能逐步达到这样的境界。
自律自制,修身养性,要“每日三省”。程颐说:“君子遇到困难险阻时,一定要思考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错误而导致这种困难的发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就纠正它,没有过错就用它来自我勉励,这是修养自身的美德。”
在人生旅途中,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只有那些头脑清醒的人,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要求责备自己是圣贤们为人仁厚公正的表现。如果不这样的话,只是一味责备别人,埋怨别人,很多不合理的意见凭空产生,人们互相指责攻击,好像踩进坑道、壕沟一样,怎么能迈开脚步呢?
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应用来观察别人,一只眼睛应用来观察自己,无论观察别人,还是观察自己,都必须抱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态度。有句俗话“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黑不见己黑”,也就是所谓的“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没有说过假话?谁没有说过大话?谁没有嫉妒他人?谁没有伤害他人?谁从来不好女色?谁从来不占他人便宜?谁敢拍着胸膛对自己或者苍天说,我从来不做亏心事?没有,从来没有。只有过错的大与小,多与少,或者你所犯的过错是人人都会犯的,是人们可以原谅的,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说你从来就没有过错。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欲,就有人的弱点和局限。曾子为什么“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为了少犯过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