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30年:山西卷 1978年-2008年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李学举主编,马景龙分册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31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72357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97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新中国民政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那时起,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锐意改革,扩大开放,披艰克难,顽强奋进,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一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民政部。从那时起,全国民政系统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服务大局,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团结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也迎来了民政工作恢复建制3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民政部组织编纂了《民政30年》大型书系,其时间跨度之长,编写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涵盖内容之多,在民政史上是少有的。从中,我们得以重温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政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得以回顾民政人自强不息和努力拼搏的奋斗历程,得以展示民政事业开拓创新和不断跨越的发展成就,得以总结民政工作的有益经验和内在规律。这是对过去的陈述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也将鞭策和激励全国民政系统再接再厉,更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民政系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个阶段中心任务发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把民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中去谋划,把民政工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去部署,把民政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总体布局中去推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民政事业广阔的发展道路。
民政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民政的一些基本职能及其主体业务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民政工作。 在30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顺应深化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在实践中继承,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开拓,不断争创传统工作新优势,使传统的民政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形成了富于时代气息的工作新格局,实现了职能的新拓展和作用的新发挥。文章展示了传统民政工作顺应形势变化赋予的新内涵,各项民政工作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取得的新变化,民政部门在改革开放中勇于开拓进取的新作为,民政工作核心职能在服务大局中的新拓展和新加强。
目录
序
总论
第1篇灾害与救济
第1章灾害概述
第2章灾害管理
第3章灾害救助
第2篇城乡社会救助
第4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5章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6章农村社会救助
第7章城乡医疗救助
第3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8章村民自治
第9章城市社区建设
第4篇社会组织管理
第10章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综述
第11章社团管理
第12章基金会管理
第13章 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
第5篇拥军优抚安置
第14章双拥工作
第15章优待抚恤工作
第16章 烈士褒扬工作
第17章退伍安置工作
第18章军休工作
第6篇社会福利
第19章 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
第20章 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
第21章 孤残儿童福利事业
第22章 慈善事业
第23章 经常性社会捐助
第24章 福利彩票发行事业
第25章老龄事业
第7篇社会事务
第26章婚姻管理
第27章殡葬管理
第28章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第29章儿童收养
第8篇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
第30章 行政区划工作
第31章地名管理
第32章勘界
第33章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第9篇民政事业投人与民政队伍建设
第34章 民政事业投人的增长与管理
第35章 民政队伍建设
第36章 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建设
第10篇民政政务公开与民政信息化建设
第37章 民政政务公开
第38章 民政信息化建设
第11篇政策法规建设
第39章 民政法制建设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篇灾害与救济
第1章 灾害概述
30年来灾害概况
水灾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地貌复杂,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受季风进退异常和年际变化、生态环境的脆弱影响,山西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且种类多、地域广、灾情重。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冰雹、洪涝次之,间有霜冻、病虫害、地震、滑坡、风暴等灾害发生。
旱灾
干旱是山西省频发的一种自然灾害。1978年-2008年的30年间,境内旱情年年发生,其中重灾年份有10个年度,即:1978年、1980年、1983年、1991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6年、2008年,尤以1978年和1980年、1991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8年为重。1978年的旱灾从1977年10月之后的210天里,全省未降一场透雨,20个县滴雨未下,致使全省50座大中型水库有19座干涸,汾河等10条大中型河道断流,140万人和20万头大牲畜吃水出现困难。1980年,因春旱、伏旱,全省粮食减产20亿公斤,比上年减少14.4%。1991年,全省遭受特大旱灾,受灾面积501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5%),成灾人口142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4%。1997年,全省大范围的春旱接夏旱、夏旱接伏旱、伏旱连秋旱,受灾面积4267万亩,成灾面积3273万亩,绝收面积达1113万亩,漳河、沁河等较大河流出现了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断流,山地、坡地、丘陵地干地层达1米以上,农作物连片干枯,土地龟裂。1999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干旱状态,从1998年秋季出现的旱情一直延续到1999年6月底,给夏粮生产和秋作物播种、生长带来严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