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心理学,
作者: 乐国安 主编
出 版 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45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106124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经典部分,包括“拓扑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其二是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部分,包括“社会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社会表征理论”、“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社会认同理论”、“女性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最后一部分包括近年来为社会心理学家所关注,并且正在或已经激发出心理学家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家专业智慧和灵感的相关研究,包括“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关系理论”、“混沌理论与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由于质性研究近来为社会心理学圈内人士广为关注,所以《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也专设一章加以讨论。
作者简介
乐园安,男,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心理所攻读学士、硕土和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法律心理学。
目录
第一章 拓扑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
第一节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场论和拓扑心理学
第二节 群体动力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简介
第三节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
第四节 群体动力学的发展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节 社会学习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简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社会认知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第四节 社会认知图式理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第一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渊源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信息加工观指导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四节 对信息加工认知理论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社会表征理论
第一节 社会表征理论历史回顾
第二节 社会表征理论的定义、概念区分与典型特征
第三节 社会表征的形成模型与核心途径
第四节 社会表征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社会表征理论的新进展
第六节 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第二节 作为社会心理学新范式的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的立场与基本概念
第四节 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话语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及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社会认同理论
第一节 认同——人生面临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社会认同理论的内容
第三节 自我归类理论
第四节 社会认同理论简评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女性主义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女性主义介入之前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女性主义进入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女性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建构
第四节 女性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内涵
第五节 女性主义社会心理学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现代社会心理学及其危机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取向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简评
参考文献
第十章 马丁布伯的“我一你”关系理论
第一节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影响
第三节 对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走向的影响
第四节 布伯理论对不同研究问题与研究领域的新启示
第五节 马丁布伯理论简评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文化心理学
第一节 文化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第三节 文化心理学思想简评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混沌理论与心理学
第一节 混沌理论的含义与内容
第二节 混沌理论介入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以混沌理论为基础的心理观
第四节 以混沌理论的视角重析小组心理治疗
第五节 混沌理论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启示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
第一节 质性研究概述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中的质性方法
第三节 质性研究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拓扑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
第一节 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场论和拓扑心理学
三、拓扑心理学的主要概念
(四)有关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
4.心理界限、界限地带、障碍
定义特定区域的各点若不完全存在于这个区域之内,则其闭合曲线便可视为一个心理区域的界限。(K.勒温,2003,119)通过特殊的仪式加入一个社团,获得成员身份,便是一种准社会移动、通过特定界限的例子。这些界限的位置是可以确定的。另一方面,不明确的界限可被视为界限地带,而这个地带的广度由其不明确的程度所决定。明确(sharp)的心理界限符合数学描述的界限。反之,不明确性或过渡性与界限的深度并无固定联系。在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界限大都较为模糊,而有逐渐过渡的特征;而一些特定的会员制俱乐部则有明确的界限。
对于心理移动有反作用力的界限(界限地带)便可称为“障碍”(barrier)。障碍可据反作用力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强度;同时相对于不同性质的移动而存在,即一个心理区域的界限可为一种移动所易通过,而对于另一种移动便没有通过的可能。因此一种障碍的强弱也随移动的性质而变化,不仅因准物理、准社会、准概念的移动而异,也可因准物理移动种类的不同(游泳、驱车或观看)而不同。在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人也可视为上文所讨论的一个准社会区域。这个人易于接近的程度,与界限整体阻力强弱的程度有动力上的相关。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界限在各点上也强弱不等,要与他接触便须找到适当的途径。这就进一步涉及认知的因素:关于界限地带的知识或其认知的结构若有变化,便可发现较之以前更易通过的部分:关于界限地带若有更为精确的知识,便有可能采取避免大部分阻力的不同的移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