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弘扬与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 上下册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刘俊哲 等编
出 版 社: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808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52240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若干问题;毛泽东的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的近代嬗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学术路径”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递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转向;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熊十力哲学体系基点探秘;重建儒家哲学;“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和谐文化建设等内容。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阈中的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从批判法向融通法的根本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继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新探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理解
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略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的近代嬗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军事成果与中国传统哲学
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哲学思考
论冯友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兼评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援引与创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学术路径”的“文化综合创新论”
关于“结合”的若干思考
马哲与中哲的融合创新及其面临的挑战
解读与选择——从“仇必仇到底”说开来
由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化问题透视生态学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一个个案——胡汉民《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
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递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转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批判
毛泽东的宗教观管窥
中国走向自由之路的哲学思考——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儒家法家的核心正义观及其现代解读
老子的中观哲学与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
评老庄“无为”哲学
析藏传佛教认识论的特点
历史主体的缺位
道家哲学当代三性
价值迷失/重建视阈中的现代新儒学研究
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
“和”的哲学:中国哲学对世界未来哲学的最大贡献——冯友兰先生最后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哲学遗产
谢无量与《中国哲学史》
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熊十力哲学体系基点探秘
日丹诺夫哲学史讲话的引入与反思的考察与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观
对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一种新解读
浅谈竹林玄学对庄子齐物思想的继承及表达
“中”“和”之理论意蕴辨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去家界”
济世与弘道——管窥梁漱溟先生的文化哲学
实践:张岱年早年哲学思想的核心
重建儒家哲学
刍议牟宗三现代新儒学人性观及其若干问题
“确定”之谜——试析金岳霖论“确实性”和“确定性”
论张岱年外界实在论证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超越
论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领导思想
中国官本位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
“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和谐文化建设
论佛教的世俗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合社会之民策——孔子与老子“愚民”思想比较
主客相分与主客同一——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与老庄认识论的差异
编后记
书摘插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阈中的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王向清认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井冈山时期的准备阶段,二是延安时期的系统化阶段,三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充实、完善阶段。
李维武认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固然吸取了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但决不能简单地视为“深受这种‘原理’文化的影响”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的哲学兴奋点已经实现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移,并深受重现实、重实践的湖湘学风的影响,更直接指向中国现实,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一种外来哲学,变成了能够为中国人所掌握、所运用的思维方式。陈卫平认为,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传统知行观在近代嬗变的必然产物。知行范畴、知行主体、知行过程、知行作用在近代的嬗变趋势是以凸显面向客观现实和重视主体能动性为轨道的,毛泽东的实践论正是这两者的统一,并克服了其矛盾和模糊的一面,作出了新的提升和概括。
李青认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中最具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哲学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
的许多内容比如战争观、战争本质论、战争认识论等等,是对中国传统军事哲学的批判继承与超越;并且今天仍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