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 ,其他经济学理论 ,
作者: 戴英马著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85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806354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研究社会生产内在具有的必然趋势与特征,是理论经济学的任务;研究社会生产某个方面或某个部分的形态、特征,这是各门应用经济学的任务。大致而言,理论经济学属于深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属于浅层经济学。社会生产的整体联系,决定了社会的经济运动中,内在具有的基础性的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经济某个部分或某个方面的运动。但是,社会的实际经济运动不是单线条的、平面化的,而是高度复杂的、立体化的;各种微观的或宏观的经济现象所反映的特定层次的问题也决不是不重要的。所以,从各门经济科学的关系讲,理论经济学是基础性的学科;但是另一方面,无论哪一门应用经济学,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总是建立在
该具体学科的独立发展程度上的。
本书的对象是理论经济学。
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马克思从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商品出发,具体地研究了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是如何凝结为价值的,价值如何必然地表现为货币价值形式。当价值进一步地发展为资本价值形式的时候,与之对应的另一极是自由的、由资本雇佣的劳动力;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剩余价值如何生产出来,并经过流通得到实现的;在社会资本的循环和再生产中,剩余价值是怎样得到实现的,资本价值是怎样得到保存的,积累是怎样得以实现的,生产资料是怎样得到更新的;在现实社会中,商品价值怎样必然地表现为商品价格形式,剩余价值又必然地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实际形式。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编 生产的实现与限制
第一章实践竞争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生存环境
二、理论回顾
三、实践竞争的残酷性及其意义
第二章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
一、社会产品的商品形式
二、商品成本与生产的经济范围
三、市场价格对生产价格的偏离
四、预测及管理
第三章开放经济的实现
一、狭义的国内市场与消费需求
二、世界性的竞争关系
三、社会总产品市场问题
四、基本制度优势与限度
第四章工资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本质
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四、按资分配或资本收益
五、各个企业实际经营效益的差别和劳动者工资的高低
六、工资差别缩小的客观基础
第二编循环生产与商品价值
第五章生产资料的循环再生产
一、持续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
(一)使用的劳动手段
(二)在产品
(三)储存的生产资料
二、生产资料存量价值和生产规模
(一)存量生产资料循环再生产的实现
(二)生产规模扩大的价值基础
第六章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
一、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得到提高的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衡量
三、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利润率的根本性影响
(一)企业积累的实体资本
(二)基本生产条件和商品价格
(三)利润率提高的原因与特征
第七章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一)技术装备进步基础上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自然因素变化造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三)非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部门或全社会统计
二、生产价格及其变化
三、供需状况与市场价格
四、竞争与价格变动
五、价格垄断、管制、补贴
六、特殊供给品
七、通货膨胀
八、小结
第三编 劳动方式的变化
第八章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生产
一、生产的程序性与自动化
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的基本特征
三、活劳动耗费与创造性劳动
四、劳动的共通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九章生产创新和价值创造
一、新产品研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
二、新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创新利润
第十章社会分工的细化与生产的复杂化
一、社会分工越益细化的客观基础
二、生产的越益复杂化与生产的变易性
第四编社会再生产考察(上)
第十一章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
一、社会再生产的表式问题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怎样影响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三、扩大的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考察
(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再生产的扩大
(二)新加劳动增加引起的扩大再生产
(三)综合计算
四、回顾和论述
五、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与积累率
(一)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
(二)积累率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
(三)两个部类有机构成不一样时的积累率
(四)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的影响
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的社会再生产
第十二章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
一、两大部类的区分和社会分工及流通
二、马克思关于国民产品的价值构成的若干重要论述
三、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和积累
四、第1部类所占比例随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大趋势
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Ⅱ向
六、基本价值构成概念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
七、自然因素的变化对基本价值构成变化的影响
八、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重要观点
第十三章非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一、社会的非物质生产劳动
二、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
(一)非生产性生产费用的特征与范围
(二)社会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总量的变化趋势
三、并入非物质生产部门以后的社会再生产表式
四、非生产部门纳入总体联系以后的社会再生产
第五编社会再生产考察(下)
第六编非自偿性损耗及其抵补
第七编价值在全社会的流动和转移
第八编增长与发展
第二卷
书摘插图
第一卷各章介绍
第一章
(1)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有无历史的必然性呢?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条件之上呢?
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性条件。没有这样的基础性条件,就谈不上现代社会主义。
(2)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实际已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即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必然的选择。那么基础性的原因何在呢?这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
(3)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真正取得成功,还取决于各国具体的实践结果,历史的必然性并不能保证某种具体的制度一定是一个好的制度。
第二章
(1)商品生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品生产的消亡也将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必要对此作深入分析。
(2)贬低、嘲笑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现在是成为时髦了。但其实,看一看当代较出色的西方经济学家,又岂是靠专事于攻击马克思而取得成绩的。在应用经济学领域获得了卓越成就的西方经济学家们,不是由于他们认为应当怎样,而是由于他们证明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西方经济学家们的成本分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生产消耗的客观规律,这种消耗的本质其实就是活劳动和过去劳动的消耗,成本消耗的价值特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其中企业购人的生产资料作为成本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个企业就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正反映着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客观实在性,尽管这种客观实在性是社会的产物,相关的自然条件则是前提。活劳动的消耗实际同样如此。
第三章
本章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局限。
(2)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受到限制的性质。
(3)各国问的竞争性关系是必然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的积极因素。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优势。
第四章
(1)与商品生产形式紧相联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力仍然基本是特殊商品,劳动者和企业资本的关系决定了这一点。但是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现在已经是不完全的劳动力商品,因为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是逐渐地趋向一体了。
(2)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差别的继续存在,不但是公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基础,也是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性原因。
(3)资金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通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管这些企业是公有制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实际上,这向我们表明了,按资分配因素早就在发挥着作用,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第五章
(1)既然作为一般的生产过程,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会在不断推移的再生产中,重新体现为新的生产资料产品,那么从全社会整体看,生产资料的被消耗与再生产必然是一个不断的循环更替过程。
(2)与全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循环生产相联系,所谓生产资料就是生产资料存量,是过程不断推移的各阶段、各时点的生产资料存量。
(3)存量生产资料有以下三种形态——也只有三种形态:使用的劳动手段(机器、厂房等等,广义地讲,无形资产包括在这一类);在产品(包括在制品、产成品);储存的生产资料。实务会计中,这三大类生产资料归结为固定资产与存货。存量生产资料是社会资本的基础形态,社会价值的这种存在形态非常重要。
第六章
(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标志,就是和以前相比同样数量的产品只包含较小量的劳动。但究竟怎样才达到这个目标的呢?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但意味着相同数量的同种产品将只包含比过去要少的劳动量,而且作为发展的总趋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每件产品中包含的新创造价值所占比例将降低,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则增大。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意味着,作为总趋势,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在同样长度期间,生产和销售价值量比过去更大的总产品(销售额、营业额)。但这是什么原因呢?
(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各个企业的利润率的变化,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些问题,就是本章要具体研究的。
第七章
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时期商品价格的变化,所反映的往往是性质很不相同的因素的影响作用。当然,众多的影响因素实际是综合地起作用的,这无疑增加了定量分析实际商品价格变化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即使那些粗看属于同一类型的原因,性质上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商品生产成本价格的变化,既可以由本部门或本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也可以由于外购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引起,还可以由工资成本的变化引起。始终不要忘记,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商品价格的基础,否则的话,商品价格就成了难以理解和任意变化的东西了;另一方面,也绝不可能用单一的原因、单一的形式阐明商品价格及其变化。
作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总结果,和过去相比,每件产品的劳动耗费即每件产品的价值必定是下降了;其中每件产品中所包含的新创造价值,必然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地减少了。这又分本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相关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两种情况。
无论哪一个生产部门,资本价值量与新创造价值量或剩余劳动的比例关系,因生产条件发生持久的带有必然性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都有引起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的趋势,因而各个生产部门商品价格的变化事实上总是相互影响的。以上所述,并非说实际的商品价格一定会等于在存量资本价值和占取的剩余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而是说,利润率按资本量平均化的市场规律总是要为自己开辟道路,由此影响着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化的总趋势,除非受到了其他因素的限制。
关于供需关系现状及其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如将社会供需基本平衡时的生产价格所在坐标对横轴平行向两端延长,那么当供给小于需求即供给水平低于100%时,生产价格所处坐标向左的延长线与商品实际市场价格变化轨迹之间所夹阴影区,就是超额利润区。这时候,不少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也能获得不错的利润。反之,如果产品供大于求,即供给水平高于100%,那么,生产价格所处坐标向右的延长线与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轨迹之间所夹阴影区,就是社会对该行业扣减的利润额。在各行业的社会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一这是常态,利润在各行业的不均衡,相应的商品市场价格偏离生产价格而高扬或低抑,使社会商品价值的实现变得更加曲折模糊。
竞争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讲是造成商品价格的降低,因为这是指同种或同类商品生产者或供给者之间的关系。卖主当然希望自己商品的售价越高越好,以便获得更可观的经营利润,但这是在个别卖主或若干个卖主通过竞争取得了对市场的某种控制权、主动权以后,而不是在此之前。
不管实现商品价格垄断的实际机制怎样,就结果来看,如果以生产价格为市场价格的基础,那么,价格的垄断就总是为了造成高于生产价格的市场价格。如果将生产价格看作价值的现实形态,那么,价格的垄断就是以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售卖商品。价格的管制,是运用国家权力达到商品价格偏离商品价值的目的。而价格补贴,则是为达到维持某一目标价格的手段。至于通过运用以上各种手段,商品的实际价格偏离其生产价格的相对量和绝对量能有多大,自然决定于有关的社会条件。
从实际情况讲,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常常是表现为不规则的轮流上涨。这是因为,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既多种多样;任一时点,各种影响力的作用结果实际也不会刚好处于均衡状态。
第八章
和以往的社会生产包括和工业化初期相比,例如和l9世纪相比,当代的社会生产究竟发生了怎样的革命性变化呢?这自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本章是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从活劳动与过去劳动的关系进行研究,是着眼于劳动方式的变化。这也是第三篇的整体内容。着眼于劳动方式的基本特征,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产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是以增加的物化劳动的支出代替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并由此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目前仍远未结束的当代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则是以增加的物化劳动的支出,代替劳动者脑力的支出。当代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就是以这种方式得到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