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美)里奇著,连城译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37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2747429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我常常对别人说,除了做豆腐,我什么都不做,因为我是个只卖豆腐的人。
小津安二郎
与黑泽明、沟口健二并称为日本电影史上三大巨匠
21次入选《电影旬报》十大
36部传世之作
1种镜头
当代日本电影大师小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首部研究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艺术的专著,也是欧美顶尖的日本电影研究专家唐纳德里奇的代表作。本书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小津的人生、电影技巧与美学,精巧地呈现了体现在小津电影中的日本历史、社会和文化蕴涵。西方电影研究界公认,本书是研究小津安二郎本人及其电影的必读书,也是有史以来电影导演研究的最佳专著之一。
作者简介
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1924年出生于美国,日本电影、文化专家。 1947年,唐纳德里奇随军来到日本东京。很快,他就对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写作影评。1948年,他相识了被誉为“日本电影教母”的川喜多夫人,两人在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推广日本电影的过程中,结下了长期而深厚的友情。也正是通过她的介绍,里奇结识了当时名满日本影坛的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 自1953年起,唐纳德里奇定期为《日本时报》撰写影评。1959年,他出版了《日本电影:艺术与工业》,这也是第一部用英语介绍日本电影的专著。之后,里奇发表了大量介绍、论述日本电影及社会的专著与文章,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日本文化“情缘”。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编剧
第三章 拍摄
第四章 剪接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小津电影编年
小津安二郎年谱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编剧
小津曾经说过,“拍电影,最困难的环节在于写剧本。”①剧本难写的一个原因,是小津的日本特色,需要将材料——回忆中的家庭生活、他听来的故事、他观察到的人们身上的某些东西——转化成非常个人化的内容。像他的大多数国人一样,小津的原创性并不表现于素材本身——它始终是最世俗化的东西——而体现为观察素材的角度,以及材料组合成电影的个人化的、甚至是风格特异的手法。像大多数日本艺术家一样,小津是一位形式主义者,一部电影中的事件的模型,和事件本身一样,对于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过,小津和许多艺术家不同,他很少拘泥于形式,也很少满足于仅有一种取悦观众的模型。从电影元素盼结合开始,在模型的协调及偶尔的不协调之中,他的电影的意义于焉显现。小津最费思量的,是在剧本的成型过程中,一个场景或一句对白最终该放置于何处,这远比电影制作的其他特征——拍摄、剪接等——对他来得更为重要。他曾在多个场合说过,一个好剧本就意味着一部好电影;在此意义上说,他就像一个随身带着细节详尽的蓝图的建筑师,或是带着精确工作计划的木匠。
当然,任何有实力的电影导演,都清楚从根本上电影剧本具有重要性。小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剧本写作方式。一般的剧本写作,就像小说写作一样:两者都开始于一个充满希望的乐观时刻,人物即据此而成形。故事或情节由这个人物身上产生,或者(这在传统的西方电影中更为普遍)是,故事或情节驱使人物以必然的方式推进,而当一个动作结束,一个变化被察知,剧本便可以说是完成了。小津很少采用后面这一种模式,认为它会扭曲人物,破坏真实性;小津也很少采用前一种模式。㈠睛节让我厌烦,”他有时会这样发牢骚,并且,很显然,他的电影也很少有像情节这样的东西存在。相反,他的电影里有的只是最薄弱的情节,这种薄弱性又因其因循俗套:墨守成规而益显薄弱。
事件的因袭性在小津的电影中,即使以日本标准来看,也显得极端。小津后期的许多电影里,结婚和死亡是惟一允许被表现的结局,而标志着向结局推进的领悟和误解,也常常不会有什么例外存在。不言而喻的道理到处都存在,事物的一致性和显明性亦然,而小津的态度和方法,也匹配着他的材料。他从不试图搅乱这一切。
我们已经了解到,小津将剧本看成是一种蓝图,尽可能一丝不苟地遵照它行动。虽然是他(以一种日本影评人所说的原创性)将建筑学家的手法引进了日本电影中,不过,他也像日本木匠一样,在工作中使用模件。正如日本木匠在造屋的时候,每一栋房子都使用尺寸不变的榻榻米和槅扇,以及同样规格的门楣和框架,小津也一样,在构建以情感为模件的电影时,照其样子,他清楚他将应用的许多场景的规模和形式。它们变化甚微,甚或毫无变化地出现在小津一部接一部的电影中。像木匠一样,小津继续填充他的电影,以一连串建筑学意义上的强调和平衡,将一个场景和另一个场景组接起来,建造出一间完整的房子,令观众漫游其间。传统的日本木匠使用木材来达成这一目的,小津则以对自来完成。
在早期作品里,小津并没有使用后来成为他标志的编剧手法。他留下的关于《我出生了,但……》和《父亲在世时》的笔记显示,这两部电影的剧本,是按场景顺序的先后写出的,写好了前一个场景的对白,他才开始写下一个场景的对白。而对于场所,则或者是用一句话标识,或更通常地以一幅图画来指示。他后期的电影则使用与此相当不同的方法。野田高梧虽然没有在他和小津合写的日记中,完整记下剧本的完全创作过程,但他记录了从《小早川家之秋》的后半部起,到其他两部作品(《秋刀鱼之味》和未完成的《萝卜和胡萝卜》)开始部分的内容为止,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手法。
最初的构思随处可得。有时候,例如《独生子》的最初构思,取材于小津本人的生活①。有些构思则来自于他所听到的故事;《小早川家之秋》的雏形,来自于一位女性朋友告诉他的一则故事:一个大家都认为濒临死亡的男人,突然坐起来,其疾病不治而愈。有些创作灵感来源于人们告诉他的个人体验;从侵华战争的战场上归国后,小津去探望一些亡友的遗孀(有一位战争寡妇的故事令他印象特别深刻:她的丈夫是个出名的懦弱之徒,而她却想听到他在战场上如何作战的事迹),而“几年后,他说在《早春》里,就采用了很多这些人讲给他听的故事”。②多数情形下,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这些来源的混合。③一个虽不典型却相当鲜明的例子,是《萝卜和胡萝卜》的构思起源:“1963年3月15日。池田忠雄(小津最早期电影的剧本合作者之一)来访。他提到歌德说过,最可鄙之事,是愚弄别人的幸福。从这句话出发,我们开始拟出故事的大纲和人物的编排。”④《秋刀鱼之味》的灵感,则来自于1962年1月31日发表于PHP上的一篇文章,PHP是小津和野田碰巧读到的一份关于军事道德重整的期刊。
两人一旦决定了电影大体上讲什么,就会开始展开讨论(如果说这时还称不上是写作的话):
1962年5月3日。我们大致决定(《秋刀鱼之味》)讲述一个男人与一位和其亡妻相似的女子结交的故事[这条线索最终未被用上];5月15日,决定人物和场景的安排;5月16日,讨论各场景细节,用了一个半小时。5月19日,考虑各场景的细节,做各种笔记。5月20日,考虑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女儿的感受为中心[这条线索后来出现在完成后的电影中],想法渐渐明确;5月26日,经过长时间讨论,正式的工作开始了。再努力一把,我们会将讨论而综合成形的东西弄出来。
野田所说的“工作”的含义,并不是指对白剧本(那还是以后的事),而是一个他们决定采用的各种场景的清单。创作《秋刀鱼之味》时,头一个月都花在讨论上了。即便在这时候,“工作”实际仍未真正展开。“6月13日。明日将开始制作卡片。6月14日。做了六张卡片:同学聚会、在老师家以及酒吧等六个场景。”他们于6月30日开始写作剧本,这时距离他们最初的构思,已经半年之久;距离他们开始讨论之日,也已经两个月之久。不过,实际的写作时间,却仅用时一个月。“7月25日。剧本完成,得233页。”
根据一年前的日记,我们或许会推想得出,由小津和野田升始制作卡片之日起,到剧本写毕期间发生的事情。在这些后期的电影中,这两个人把每一个场景的细节都写在卡片卜——一个场景就是一张卡片——然后随手就将它们搁在桌子上。这种通常用于卡通片的制作构造方法,使他们得以追踪事件和电影成形的轨迹。这种工作方法的例子,可以在较早前记录《小早川家之秋》创作进程的日记中找到。“1961年3月10日。场景的总数是32个,其中的24个已经完美成形。3月12日。从各个角度讨论场景,看来后天就可以动手写剧本。3月15日。开始写剧本,不过觉得欠缺较大的喜剧性场景。3月16日。我们已经大体写完剧本,但仍觉得欠缺一些什么东西。工作进展不是很顺畅。”我们们可以推想得出,在接下来的1961年3月的这段时间里,小津和野田坐在蓼科别墅的大桌子前,像玩一场旷日持久的双人纸牌游戏,用的是大张的、上面画满字、勾满了草图的马尼拉纸牌。有时候,一旦场景的正式安排已经妥妥贴贴,他们就立即写作对白剧本。1962年6月30日的日记显示,《秋刀鱼之味》的剧本是根据一堆编了号码的卡片而直接写成的——从第一个场景开始,依次写下去,直到写完。
而《小早川家之秋》的剧本写作,就没那么直截了当:
3月17日。我们从京都冰室的场景开始-X起,约写、了4页。3月21日。讨论酒厂生意结束后,小早川家的家庭状况,收获颇丰。3月30日。我们完成了老父与女儿和女婿吵架的场景。4月3日。我们完成傍晚和黎明的场景(包括老父之死的情形),以及翌日早晨的办公室场景。4月9日。完成捉迷藏游戏的场景、自行车竞赛的场景,以及大阪酒吧的场景。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