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罗关系史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外交、国际关系 ,
作者: 刘勇 著
出 版 社: 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37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32212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是一项功绩卓著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不仅因为它是中罗关系研究方面的一项首开先河之举,而更重要的是它的题材和内容。毫无疑问,本书选取了一个众所关注的题材,即一贯持续发展、堪称国与国之间关系典范的罗中关系。同时,作者孜孜不倦地查阅了大量有关罗中关系的历史文献资料,广泛阅读了中文、罗文及其他文字的书刊中论及罗中关系发展的资料,对两国及其他国家政要就这一关系所做出的论断和评价进行审慎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引用。刘勇博士在布加勒斯特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们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1950--1960年代的中罗关系》,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作者在对相关史料、近年来中罗两国专家、学者和一些国际学术刊物提供的最新资料、信息进行科学而严谨的分析后,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这本新书的内容。本书的可称道之处,还在于作者对掌握的资料有着高超的组织与处理能力。他将中罗两国近一百年来关系的历史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高度的概括,融为一体,但其中又囊括了大量的有关双边接触、联系、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并依据当时的价值衡量标准、作者本人的正义准则及普遍的道德标准,甚至是不厌其详地将历史事件的意义加以点明。我相信,刘勇先生将继续他对中罗关系的潜心研究,在当代国际关系的背景下,不断开拓新的文献资源,对这一关系做出新的评价,形成新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他的著作。
《百年中罗关系史(1880--1980)》的出版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外交活动。因为它指出了上世纪后半叶中罗关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在总结了中罗关系的特点,即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两国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互相尊重、两国开展合作和互助的愿望的同时,该书强调了这样一个真理:两国良好关系的基础在于,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现实利益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且双方都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振兴,都是这个国家在为实现自身理想而付出努力后获得的成果。再者,这部著作援引中罗关系发展的历史事实,强调说明了在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道德、和平与和谐社会的格局中,每个国家都作出自身的努力有多么的重要。
作者简介
刘勇,1957年出生,北京市人,1982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本科毕业。1986年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入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任教师至今,现为教授职称。1999年作为政府公派留学生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作访问学者,2001年被该系对外关系史专业招收为在职博士生。2005年在该校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史和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员。 近年发表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珠海出版社2001年)、《影响中罗关系曲折发展的若干因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目录
绪论
中罗关系史研究的现状及参考文献简介
对一些重点问题研究的说明
第一章源远流长:1949年以前的中罗关系
古代和中世纪的中罗关系
米列斯库使华
中罗官方往来之始
中华民国与罗马尼亚王国断交
罗马尼亚医生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第二章承上启下:20世纪50年代的中罗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建交
参加对方国家的国庆(解放)日的庆祝活动
两国之间的高层互访
经济贸易往来
罗马尼亚帮助中国发展石油工业
科学技术与文化领域的交流
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中罗关系在两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罗苏关系与中罗关系
中苏关系与中罗关系
第三章柳暗花明: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中罗关系
布加勒斯特会议和l960年莫斯科会议
中罗关系的波折
峰回路转
罗苏关系日趋紧张
诚实的掮客
收获之一:中罗关系更加密切
收获之二:中国和罗马尼亚联手抗苏
收获之三:提高了罗马尼亚的国际地位
乔治乌一德治逝世与罗共九大的召开
经济与科技文化交流
第四章患难见真情: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中罗关系
潜流涌动
周恩来访问罗马尼亚
访问带来的影响
单相思
卡罗维发利会议和布达佩斯会议
在布拉格之春的阴影下
乍暖还寒
对1969年莫斯科会议的认识分歧
第五章牵线搭桥:罗马尼亚与中美关系的解冻
罗美关系与中罗关系
罗马尼亚渠道与中美关系
曲径通幽
对罗马尼亚渠道的评价
第六章走向巅峰: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中罗关系
人祸与天灾
患难识真交
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中罗关系的改善
……
第七章渐行渐远: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罗关系
结语
中罗关系史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媒体评论
冷战时期,罗马尼亚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在沟通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中,曾一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迄今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却没有关于相关的学术论著论及。刘勇授的《百年中罗关系史》填补了这一空白。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利用了中国和罗马尼亚双边的档案文献,仅此一点,就值得引起史学界,特别是冷战国际史同行的关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
书摘插图
第一章源远流长:1949年以前的中罗关系
古代和中世纪的中罗关系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有5000年有据可查的历史。而古希腊的历史学家、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记述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14年在多瑙河北岸的活动时,就首次提到了在罗马尼亚土地上生活着的哥特人。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罗马尼亚先民的最早的活动。由于两国相隔9000公里,在2500年以前的人类文明水平的局限下,两个民族的祖先之间还不可能有直接的接触。根据本人迄今的目力所及,两个民族的祖先最早的接触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原先生活在古代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在西迁欧洲的过程中,曾在古代罗马尼亚的土地上,即达契亚地区,停留过一段时间。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古代游牧部落之一,又称胡。公元1世纪,已走向衰落的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降于汉朝,与汉民族最终融为一体。北匈奴在汉朝和南匈奴的夹击下,其中一部于1世纪末辗转西迁中亚。4世纪中叶,匈奴灭掉了奄蔡(即阿兰国,在今顿河以东的南俄草原——著者)并据有其地。此事在中国史籍《魏书》中有简略的记载,只是把奄蔡与粟特(Sugdiana)混为一谈:“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今亚速海——引者),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忽倪即匈奴王阿提拉的少子忽奈克(Hemac)。
400年前后,北匈奴人越过东喀尔巴阡山,经喀尔巴阡山的山口或瓦拉几亚平原占据了匈牙利平原,并扩张到多瑙河南岸,与东罗马帝国及当地的达契亚人发生了直接的接触。从此,罗马的史书开始有了关于匈奴人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