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导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赵志立著
出 版 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7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2007751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学导论》一书从新闻学、传播学入手,运用经典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和特性;网络传播的控制理论;网络传播的工具理论;网络传播的受众理论;网络传播的效果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而为构建网络传播学奠定了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闻学、传播学入手,运用经典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网络传播的基本原理和特性;网络传播的控制理论;网络传播的工具理论;网络传播的受众理论;网络传播的效果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而为构建网络传播学奠定了基础。
本书从实证研究出发,注意“学”和“术”的关系,对网络新闻业务、网页设计制作、网络媒介经营、网络文化建设等应用理论与业务技能作了大量阐述,对指导网络传播的实践,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为国内第一部研究生“网络传播”专用教材,也适合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和普通网民阅读。
作者简介
赵志立,重庆市人。当过下乡知青、边防战士,作过多年记者、编辑。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秘书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四川省网络传播学会(筹)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新闻网”等多家新闻网站顾问。 主要从事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学、文化产业和网络传播领域的研究,已出版相关学术专著《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媒体》、《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网络传播学导论》、《中国网络文化研究》(合著);在《光明日报》、《中国记者》、《当代传播》等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多次承担国家及省相关研究课题,出席国际及全国相关学术会议;在西部地区第一个为新闻专业研究生开设《网络传播》专业课程,第一个招收网络传播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目录
绪论
一 互联网与网络传播学的兴起
二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 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四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第1章 网络传播的技术原理
1.1 人类传播工具发展的历史回顾
1.1.1 口头媒介
1.1.2 文字媒介
1.1.3 印刷媒介
1.1.4 电子媒介
1.1.5 认识媒介生态的规律
1.2 数字化——不只是与计算有关
1.2.1 计算机的发明
1.2.2 计算机在传播领域内的应用
1.2.3 计算机与数字化生存
1.3 互联网——带你走进网络时代
1.3.1 从阿帕网到因特网
1.3.2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1.3.3 互联网的服务方式
1.3.4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
1.4 多媒体——展示一个多彩世界
1.4.1 什么是多媒体
1.4.2 多媒体的技术特征
1.4.3 多媒体是如何“突破境界”的
第2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特性
第3章 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
第4章 网络传播的媒介分析
第5章 网络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6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研究
第7章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8章 网络新闻业务(一)
第9章 网络新闻业务(二)
第10章 新闻网站建设
第11章 网络媒介经营
第12章 网络媒介管理
第13章 网络文明建设
第14章 网络法制建设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章网络传播的技术原理
1.1 人类传播工具发展的历史回顾
无论什么传播方式,都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工具即传播媒介;人类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发明创造和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不断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史。媒介理论创造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把传播媒介的作用看成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人类最初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如眼、耳、口等来交流信息,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可以把文字书写下来或用以传递或流传于世,这是人的感官的第一次延伸;而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人们可以通过印刷书籍、报纸并进行大量的复制来传播信息,是人的感官的又一次延伸;在有了电话、电报、广播、电视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后,人的感官得到再一次延伸,成为几千年前人类向往的“千里眼”、“顺风耳”……总而言之,媒介的功能就是延伸人类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能力,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入类文明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