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多声民歌教程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作者: 樊祖荫 著
出 版 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305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96272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将通过远程音乐教育网络,把最新的、科学的、体系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到全国的各个地区,促进全国音乐教育的民主化(即普及化,特别关注边远地区)、终身化(具有高度灵活性,不受校园教育的地域、时间、年龄限制)、多样化(面向社会音乐文化领域中多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个性化(创造精神与实际能力的提倡与培养)、国际化(目前的跨地域教育,为以后跨国域教育创造条件)建设,使中央音乐学院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创造性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音乐教育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多声部民歌以其悠久的历史,与人民的生活,尤其是集体生活的最直接和紧密的联系,优美生动和形态各异的艺术形式及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必然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录
《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丛书》序
前言
第一讲 概述
一、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
二、多声部民歌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第二讲 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多声部民歌的萌芽——原始人的“大混唱”
二、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讲 多声部民歌的流传与消亡
一、多声部民歌的流传
二、多声部民歌的消亡
第四讲 多声部民歌的题材、体裁以及与其他民间音乐的联系
一、多声部民歌的题材内容
二、多声部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多声部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联系
第五讲 汉藏语系壮侗语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一、壮族多声部民歌
二、布依族多声部民歌
三、傣族多声部民歌
四、侗族多声部民歌
五、仫佬族多声部民歌
六、毛南族多声部民歌
第六讲 汉藏语系藏缅语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一)
一、彝族多声部民歌
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三、傈僳族多声部民歌
四、纳西族多声部民歌
五、拉祜族多声部民歌
六、基诺族多声部民歌
第七讲 汉藏语系藏缅语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二)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
二、藏族多声部民歌
三、景颇族多声部民歌
四、白族多声部民歌
五、怒族多声部民歌
六、土家族多声部民歌
第八讲 汉藏语系苗瑶语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一、苗族多声部民歌
二、畲族多声部民歌
三、瑶族多声部民歌
第九讲 南亚语系与南岛语系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一、佤族多声部民歌
二、德昂族多声部民歌
三、布朗族多声部民歌
四、高山族多声部民歌
第十讲 阿尔泰语系与印欧语系诸民族多声部民歌
一、蒙古族多声部民歌
二、朝鲜族多声部民歌
三、俄罗斯族多声部民歌
第十一讲 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
一、演唱形式
二、演唱方法
第十二讲 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形态与声部构成
一、旋律形态
二、声部构成
第十三讲 多声部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
一、多声部民歌的节拍类型
二、节奏、节拍的复合
第十四讲 多声部民歌的调式与调性
一、调式类别
二、调式的交替与重叠
三、调的转换与重叠
第十五讲 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
一、接应型织体
二、支声型织体
三、主调型织体
四、复调型织体
第十六讲 多声部民歌的和声特点
一、和声材料
二、和声运动的逻辑与和声的作用
书摘插图
第一讲概述
在辽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劳动和斗争,在开拓疆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姿的各种文化艺术。其中不少民族至今仍保存和流传着的多声部民歌,其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世界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它是中国各族人民高度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瑰宝。
一、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
(一)多声部民歌的发现
多声部民歌虽然世世代代在各族人民中传唱着,但是限于旧时代的历史条件,它只能长期隐匿在穷乡僻壤、山谷边寨之中自生自灭。历史上虽有少数文人在他们的游记一类的著作中,以及在个别的旧县志中,对伴随这种民间艺术的风俗活动作过一些描述,但其中能确实解释为“多声部”歌唱形式的记载,仅是片言只语而已(详见第二讲)。因此,这些独具风采的民间歌唱艺术鲜为外界的人们(包括专业音乐家)所知晓,以致于“中国音乐一直是单旋律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没有复音音乐”的论调,得以长时间地在国内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