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骑竹马来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周重林著
出 版 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8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0225653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另类解读中国人独特情感模式,“青梅竹马”“执子之手”“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我们曾经对完美爱情的描绘,能否继续支撑起现代人的爱情价值观念?
“红杏出墙”“命犯桃花”“招蜂引蝶”“秀色可餐”……是个人性感魅力,还是挑衅爱情规则?
一见钟情
一个女人不仅要有惊世骇俗的容颜,还要有卓尔不群的智慧与才学;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出身就很重要,绝对不能给人产生爱上花瓶感觉。
招蜂引蝶
许多“90后”妹妹号称“非主流”,其特点就是嘟着嘴巴,腮边有着异常鲜红的颜色……说明自己长大了,种种怀春心事叠上去,重重欲说还羞留下来。
红杏出墙
要是拿捏得准,一旦进入女人的后院,红杏便不再含蓄,奔放热烈,宽衣解带;而之前,无论在水边,在树下,还是在田间地头,女人都是衣裙紧裹,飘忽不定……
内容简介
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触,通过对情感成语故事的正本清源和时空切换后的联想分析,引领读者在古今爱情观的撞中畅游一番,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场场玩味十足的情感游戏。
作者简介
周重林,现居昆明,《普洱》杂志副主编。著作有《天下普洱》(2004年),《玉的精神》(2005年)等书。
目录
上篇
一见钟情——苏小小与阮郁
始乱终弃——元稹与莺莺
命犯桃花——关于桃花运
招蜂引蝶——花花草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每个人的一生
红杏出墙——所谓“闺怨”
举案齐眉与秀色可餐——论婚姻的和谐观
拜倒在石榴裙下——欲望的底裤
破镜重圆——破镜重圆的坚守
牛郎织女——神仙姐姐、妖精妹妹
才子佳人——中国最美的爱情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那就做个风流鬼
天生尤物——美丽有罪
巫山云雨——千古意淫史
金屋藏娇与倾国倾城——爱情高峰的体验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纯真清如许,沈园情事
坐怀不乱——从柳下惠到秦罗敷
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
河东狮吼——怕老婆的中国历史
秦晋之好——门当户对的婚姻危机
红豆相思——情感之火
灯火阑珊——红袖添香夜读书
摽有梅与抛绣球——爱是如何被发现的
锦绣爱情——用情有多深
下篇
私奔,请轻装上阵——私奔的环境报告
恨不相逢未嫁时——耳环也有遗憾
青丝三千丈——不可以用来上吊
媚术三十六计——男人花心政治大全
非卿不画眉——浪漫之一种
吃醋与吃豆腐——日常情感
称谓——夫妻称呼的变化
《美人谱》评注
定情诗注释
书摘插图
一见钟情——苏小小与阮郁
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墨浪子《西湖佳话西泠韵迹》
1
在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只有“一见钟情”的情怀需倒着回顾。
一见钟情,念着这平仄平平的音节,宛如那些起起落落的历史章节,中华上下五千载,无非爱恨情仇,其实不仅咱们中华是这样,哪家的历史又能离得了情呢?却也因为汉语的局限,使得许多问题居然成了千古未解之谜,比如相爱的人追问到“你为何喜欢我”这一根源时,往往语焉不详。即便是拥有千年的情感书写史,国人还是对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一直显得力不从心。到了清代,终于有一人打破沉默,破译了缠绕在无数人心头的爱情魔咒,即是那简单的四个字:一见钟情。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第一眼看到你,我就爱上了你。正确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现在随着各种心理学理论的蔚为大观,许多人从理性的角度解释了“一见钟情”的科学依据,甚至还跳出了爱情范畴,比如在职场上,都强调第一眼就要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你会发现,但凡看到的简历,照片上男人无一不是衣冠楚楚,女人无一不是娇妍可人,许多服装店还专门推出了面试装,给那些即将要去面试的人选购。
西人波兹曼洋洋大作《娱乐致死》的核心论调就是容貌重要,形象更重要。今天政客花在镜子前的工夫比看演讲稿的时间多多了,还有人说换成今天,外貌不佳的林肯肯定当不上总统,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总统位子也坐不了那么久,他的意见是每天都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遇到心仪的人或事。
墨浪子在《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中借苏小小之口对阮郁说道: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你倾心,我亦倾心;你爱,我亦爱。油壁车、青骢马,不期而遇,惊鸿一瞥,然后一见钟情。
这几乎是一个基调,一个可以随时复制的模板,调换下时间、地点、人物、道具……颠倒下主谓宾、语气、词汇……把感叹的男人由墨浪子换成曹植、李白、秦观、李商隐、纳兰性德……名字变了,只有情感未变,叹息未变,堆砌出的词藻,却足以令人仰止。
宛如那个叫许仙的少年对白素贞一见钟情,宛如那个叫刘骜的人,喜欢上了飞燕,宛如苏东坡热眼看王朝云,宛如刘彻看到李妍……之后呢?要是没有后来,那该多好。墨浪子同时代的纳兰性德表达了一样的意思:人生若只如初见。
2
苏小小的事迹,最早见于南朝陈人徐陵编辑的诗集《玉台新咏》中的一首古诗《钱塘苏小歌》: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多么率真奔放的情感,选择曼妙年华,轻轻松松结了同心,今日这样的情怀与自信已经作古,不可得了。徐陵并没有交代苏小小的身份背景,后来者只有想象了。《乐府广题》介绍说苏小小是钱塘名倡伎,南齐人。也有人说她是嘉兴县人,李绅《真娘墓诗序》就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因为不可考证,传说又多,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那些片段式的珠玑,为墨浪子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西湖佳话》是一部才情之作,其中《西泠韵迹》一章尤其令人叫绝。
苏小小追逐者甚众,她不到二八便已经名满苏杭。“早有豪华公子,科甲乡绅,或欲谋为歌姬,或欲娶为侍妾,情愿出千金不惜,纷纷来说,苏小小尽皆辞去。”
妓院老鸨贾姨劝她早点选择好人家嫁了,否则光阴虚度。苏小小回答老鸨的话,算得上独立女性的先声之作:
姨娘之意,爱惜甥女,可谓至矣。但甥女却有一癖处,最爱的是西湖山水。若一入樊笼,止可坐井观天,不能遨游于两峰三竺矣。况且富贵贫贱皆系于命,若命中果有金屋之福,便决不生于娼妓之家。今既生于娼妓之家,则非金屋之命可知矣。倘入侯门,河东狮子,虽不逞威;三五小星,也须生妒。况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人身易,出头难,倒不如移金谷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触之目,谁不爱色。千金一笑,花柳定自来争。十斛片时,风月何曾肯让。况香奁标美,有如钓饵甜甜,彤管飞声,不啻溪桃片片。朝双双,暮对对,野鸳鸯不殊睢鸟;春红红,秋紫紫,假连理何异桃夭。设誓怜新,何碍有如皎日?忘情弃旧,不妨视作浮云。今日欢,明日歇,无非露水;暂时有,霎时空,所谓烟花。情之所钟,人尽吾夫,笑私奔之多事;意之所眷,不妨容悦,喜坐怀之无伤。虽倚门献笑,为名教所非讥;而惜旅怜鳏,亦圣王所不废。青楼红粉,既有此狭邪之生涯;缘鬓朱颜,便不可无温柔之奇货。由此想来,以甥女之才,一笔一墨,定当开楚馆之玉堂;以甥女之貌,一笑一颦,誓必享秦楼之金屋。纳币纳财,不绝于室,秣驹秣马,终日填门。弄艳冶之心,遂风流之愿。若能在妓馆中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佳人,岂不胜似在侯门内抱憨痴之衾,拥迷瞒之被,做一个随行逐队之姬妾。甥女之志向若此,不识姨娘以为何如?
好个苏小小,放眼古今女子,谁有如此自知清醒,谁又可以这般从容淡定?如霍小玉爱才,却遇到色丈夫;梁红玉慧眼识人,贫贱相知,不过传奇;崔莺莺被始乱终弃,富贵相疏,亦是哀伤的尾巴;河东狮吼挽救不了爱情,不如一切看淡……唐代的薛涛、宋代的李师师真应了苏小小所说的露水烟花,那文采风流的柳如是,最终带着一身侠气投了河,就连史学大家陈寅恪也无法挽回她那悲凉的命运。
一个钟情于钱塘山水,爱慕自然的人才会有这样不羁之态,自然不会委身于凡夫俗子。对苏小小与阮郁的情事,贾姨另有一番议论:“千金,厚聘也;相公之子,贵人也;翩翩弱冠,少年也;皎皎多情,风流人物也;甥女得此破瓜,方不辱没了从前的声价,日后的芳名。请自思之,不可错过。”有先前的一见钟情,再加上贾姨的推心置腹,苏小小和阮郁终于圆房。之后,阮郁被宰相父亲急召回京,离她而去后再也没有音信。她再有机会慧眼识得如鲍仁这样的才德具佳的人物,已经是等闲都过了,只剩下相识,相知,再无爱意,只有眼中的钱塘秀丽丝毫没有减色。四五年后,她从容离世,一如她出现在历史以及故事开始中那样,镇定自如,豁达开朗。
她庆幸自己死得其所。“灼灼红颜不至出白头之丑……失者片时,得者千古”。清人墨浪子想必也是熟读了汉代李妍夫人的故事,才与苏小小一样看透人情世故,发出一样洞悉人性的临终遗言:“交乃浮云也,情犹流水也,随有随无,忽生忽灭,有何不了?致意于谁?至于盖棺以后,我已物化形消,于丰俭何有?悉听人情可也。但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癖。”她终究归了自己钟爱的山水,成就千古佳话。
多少年来,与苏小小攀亲的人不计其数。钱塘自古繁华,还是让她安息吧。
3
王实甫《西厢记》写到在普济寺张生看到崔莺莺时,大呼“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遇到神仙姐姐了。按照佛家的意思,缘分天定,五百年是一个轮回,有“五百年修得同船共渡”之说,现在这句话经过席慕容的推广,许多人都知道了,连一些大字不识的人都会唱“为了遇到你,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当时的张生也算是风月场所混过来的,心里却大叫这般宠儿没见过。话都说不出来了,哑口无言,魂飞魄散缓不过来。
王实甫也没见过,只有任张生将那感觉结结巴巴道来。他们当时都还不知道这种感觉叫“一见钟情”。为了证实崔莺莺的美,王实甫把和尚也牵扯进来。“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这么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连“铁石人”也会动心,并不是“我”张生一人把莺莺当做宝贝。
崔莺莺呢,并不知道有这样色眯眯的目光看着她。崔莺莺临去时的“秋波那一转”,一些人说给了张生一个媚眼,一些人说没有,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群书呆子的口水仗,要回答这个得用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了。
唐伯虎认为秋香曾对他三笑,充满情意,自以为是一见钟情并前往求证,却收获一阵奚落,一见钟情不得,反是自作多情的难安。如果加上金庸笔下那个张生翻版的段誉,会发现这三个老是会错意的男人在情事上吃了不少苦头,也可以看到关于“一见钟情”的叙事母体,泛滥而又经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