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中国视角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韩勃,江庆勇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2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734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从宏观到微观,从政治到商业,人们对软实力的广泛关注,正构成一次同步跃迁。而造成这次跃迁的,正是自由的扩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全球化的推进这三个联合定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进程。“软实力”兴起的根源要从这三大进程中去追溯,“软实力”的意义也要从这三大进程中去寻找和界定。脱离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软实力”就将黯然失色,黯淡无光。详细论述这些进程与软实力兴起之间的逻辑和机制将需要巨大的篇幅,正如读者将从《软实力:中国视角》中看到的。
内容简介
本书以“软实力”概念为核心,在充分掌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条分缕析、去粗取精,从理论上重新界定了三个主要的衍生概念“国家软实力”、“区域(城市)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详细澄清了各类软实力的资源基础;并以新的软实力理论为基础反观实践,分别从国家、区域(城市)和企业三个层面阐述、对比了当代软实力实践的特点,以期为实践活动提供充分、全面和扎实可靠的经验参考和准确、深刻的理论指导。
作者简介
韩勃,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副组长。曾任国家外文局人民中国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委会秘书长等职。研究方向是近现代思想史。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衍变
第一节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1.约瑟夫奈的定义
2.西方学者的反应
3.中国学者的反应
4.本书的观点
第二节 分析实力的多种框架
第三节 软实力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四节 软实力概念的衍变
1.区域软实力
2.企业软实力
第五节 软实力研究的价值与使命
第二章 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硬实力对软实力的作用
1.软实力资源需要以硬实力资源为载体
2.硬实力可以为软实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3.硬实力的发展可以推动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节 软实力对硬实力的作用
第三节 软硬实力的独立性和矛盾性
第三章 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第一节 国家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1.资源的构成
2.资源的作用
第二节 区域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1.公共管理
2.人口素质
3.区域文化
4.人居环境
第三节 企业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1.企业文化
2.组织与制度
3.全员素质
4.品牌与服务
5.社会责任
6.创新能力
7.发展战略
第四章 国家软实力的实践
第一节 中国软实力的实践
1.“友好威胁性”国际调查
2.文化
3.政治价值观
4.制度
5.外交政策
6.国民素质和形象
第二节 美国软实力的实践
1.“友好威胁性”国际调查
2.文化
3.政治价值观与国内政策
4.制度
5.外交政策
6.国民素质和形象
第三节 欧洲软实力的实践
1.文化
2.政治价值观与国内政策
3.外交政策
第四节 印度软实力的实践
1.文化
2.政治价值观
3.制度
4.外交政策
第五节 俄罗斯软实力的实践
1.文化
2.政治价值观
3.制度
4.外交政策
第六节 日本软实力的实践
1.文化
2.外交政策
3.国民素质和形象
第七节 国家软实力发展的可选途径
1.以切实的行动践行政治价值观
2.提升建构国际制度的能力,维护国际制度的合法性权威
3.提升依靠国际法的能力,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和民间交往
5.立足本国国情,汲取国际经验,完善本国制度
6.理顺文化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生产体系
7.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8.充分利用世界性活动展示本国的历史、文化、思想和善意
9.发展本国非政府组织,提升本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话语权
10.推动本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第五章 区域软实力的实践
第一节 国内区域软实力的实践
1.北京软实力的实践
2.上海软实力的实践
3.重庆软实力的实践
4.浙江软实力的实践
5.广东软实力的实践
6.河南软实力的实践
7.贵州软实力的实践
第二节 区域软实力的建设途径
1.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2.自觉建设文化,重塑文化特质
3.发展传媒产业
4.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
5.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6.改善人居环境
第六章 企业软实力的实践
第一节 世界优秀企业软实力的实践
第二节 中国企业软实力的实践
第三节 企业软实力的建设途径
1.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运作特征,构建适当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建设应充分重视领导者的带头示范作用
3.小企业在内部软实力建设上应重视培育亲和力
4.大中型企业在内部软实力建设上应重视文化、组织与制度
5.制度建设需要文化作为支撑
6.中小企业在慈善责任履行上应坚持战略集中原则
7.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媒体评论
神的巨大威权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老子道德经没有什么比骄傲和自大更能让人们疏远,同时也没有任何东西比互相了解和尊重对方更能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冯魏茨泽克(德国前总统)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践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说之影响,却往往是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 ——凯恩斯
书摘插图
第一章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衍变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究其根源,就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在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硬实力的地位相对削弱,软实力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软实力讨论的对象,也逐渐从国家层面,向下延伸到区域和企业层面,这就进一步扩大了软实力的适用范围和空间。虽然人们都在谈论软实力,但对于软实力的具体含义,不同人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在此,我们从便于厘清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在梳理和罗列国内外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软实力的理解,以便于以后各章的讨论。
第一节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1.约瑟夫奈的定义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Soft Power”一文,宣告了“软实力”(或译“软力量”、“软权力”)概念的诞生。
在国际政治中,拥有“实力”就意味着拥有向对象施加影响、使对象按照某种方式行动的能力,倘若没有受到这种影响,对象就不会按照这种方式行动。而在此文中,奈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实力划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方面,与硬实力——命令或收买其他国家按照其意志行动的能力——不同,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构筑一种情势的能力,借助于这种情势,这个国家使其他国家以与其倾向和利益相一致的方式来发展本国的倾向,界定本国的利益。”
随后这些年,奈接连发表、出版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对软实力的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在1999年发表的“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一文中,他这样定义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它通过让他人信服地追随你,或让他人遵循某种将会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为的规范和制度来发挥作用。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那种鼓励其他国家以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的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
在2002年发表的《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getting people to want what you want。”人们通常将这句话翻译为“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将这句话意译为“让别人想要你想要他要的东西”的能力更为妥当。如果只是同化他人的需要,而不对客体的性质加以区分,那么,可能由于满足共同需要的事物具有稀缺性,反倒会强化主客体间的竞争,因而并不符合主体的利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蔓延所导致的问题:由于西方国家民众的生活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上,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情况下,让人口规模庞大的新兴国家(如中国)的民众都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将会使全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陷于灾难之中。因此,能够正确引导非西方国家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方为可取之道。目前,许多拥有远见卓识的人已经开始为此进行呼吁。例如,以《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而闻名于世的美国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新作《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及当前第一世界国家,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地球必定无法承受。”其实,无论约瑟夫奈的本意为何,只要他认识到那种简单的同化并不一定符合主体的利益,他也会认同我们的诠释。
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一文中,奈将这一概念简要地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
将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剖析是清晰界定软实力的必要环节。
在约瑟夫奈看来,一国的所有行为类型(或者说能力类型)构成一个连续谱,谱线的左端是命令(能力),右端是同化(能力),从左到右,行为的强制性逐渐软化。其中,胁迫(能力)和诱导(能力)属于命令性行为方式——改变对方所作所为的行动(能力),而议程设置(能力)和吸引(能力)属于同化性行为方式(能力)——塑造对方期望的行动(能力)。所谓“设定议程”,是指控制别国政治议程以使其目标变得不切实际,从而促使其撤销计划的行动。一国对国际制度和规则的决定力及影响力也属于这种能力。不过,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讨论偏向于吸引力,而对于议程设置能力的强调缺乏一贯性——这使他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例如,南加州大学安那伯格传播学院院长、曾先后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和美国新闻署(U.S.Inforanatiorl Agency)高级职员的Ernest J.Wilson III就指出,当前围绕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讨论未将制定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实力涵纳其中,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议程设置多少还是具有强制性的。如果说所谓“软实力”就是指吸引力,那么这样的“软实力”概念已经走到了上面谱线的最右端,“软”性十足。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或者说载体)的基础上的。他在2004年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以及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与这一时期的观点相比照,在以往时期,约瑟夫奈还强调国际机制的作用,认为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软实力。
2007年,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界以奈的工作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英明实力”或“巧实力”(smart power)。奈表示,“英明实力就是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构筑为成功的战略的能力”,而根据Ernest J.Wilson III写作的《硬实力、软实力和英明实力》(“Hard Power,SoftPower,SmartPower”)一文,这一新概念更为明确的定义是:
一个行为体将硬实力要素和软实力要素结合起来,使两方面相得益彰,从而使行为体的目标得以有效而且高效率推进的能力。
在这个英明实力概念的基础上,美国理论界成立了一个“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巧实力委员会”(CSIS Smart Power Commission),由约瑟夫奈和曾担任布什政府副国务卿、后任职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也即CSIS))的Riehard Armitage共同领导。奈在这个组织中的存在,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他对“smartpower”这个观念的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为“smartpower”观念体系对于软实力概念的依赖性。2007年,由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国会议员、前任大使、退休的军官以及非盈利组织领导人参加的研讨会得出的结论之一是,“美国需要重新认识如何做一个‘英明的强国’”(同样对应于smart power,但是我们认为,在这里,该词组作此解更为妥当)。这大概可以算是政学两界对于“hard power”、“soft power”和“smart power”体系的接纳。
2.西方学者的反应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引起国际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提出各自的理解:有人对概念本身持有疑问;有人对软实力的功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并不像所描述的那样重要,例如,美国专栏作家卡尔托马斯(Cal Thomas)就认为,“说美国的言行能减少我们敌人的威胁性,这纯属虚构”;有人对这一概念持肯定的态度,同意这类实力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三类反应占据主流地位。当然,认识到软实力概念的重要意义的人,在对于软实力的本质内容的看法上也还是立意不一,或者各有侧重,从而存在分歧。
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代表罗伯特达尔将软实力提升到道德地位,认为软实力是影响力的形式之一,在影响力的多种形式中,理性说服比强制可取,因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道德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软实力确实占据道义制高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性说服永远比强制要好。因为理性说服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面临时间的限制,要在短期内取得期望的效果。所以,认为任何情况下理性说服都要比强制可取的观点对现实的复杂性缺乏充分的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