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徐洪才 著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8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112682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能否在世界金融版图中获得自己应得的地位?中国如何建立自己的金融战略?本书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书中首先介绍了世界金融史和中国金融史;然后对地缘政治与世界金融版图以及美国霸权与美元盛衰之路做了介绍;随后又分析了大国之间的博弈与世界金融新格局;最后提出了我国建立金融战略的三大方略,即人民币国际化、增强综合金融国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本书通俗易懂,适合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企业家及金融专业学生阅读,同时,也适合关心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徐洪才,著名金融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EMBA平DEDP金融课程主讲教授;中国证券业协会CIIA专家委员,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曾就职于中央银行、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著有《投资基金与金融发展》、《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投资银行学》、《期货投资学》、《投资基金运作全书》和《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研究方向:金融改革、资本市场和金融工程。
目录
序一 金融安全关乎国家根本利益
序二 中国金融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前言 大国崛起需要金融战略思维
第一章 世界金融历史400年回眸
一、世界金融历史400年回眸
1.金融唱主角的时代已经来临
2.各领风骚一个世纪的国家
3.谁也无法逃脱的经济周期
二、英镑霸权的200年兴衰史
1.英镑霸权的兴起与衰落
2.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脉络
3.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简介
三、美元称霸全球的历史演进
1.美国金融业200年回顾
2.回顾1929年经济大萧条
3.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4.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
四、如何评价日本的金融战败
1.日本金融业的历史和特点
2.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3.日本真的金融战败了吗
4.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五、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
1.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2.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3.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4.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
六、对经济危机原因的理论分析
1.凯恩斯关于危机的分析
2.弗里德曼对危机的分析
3.马克思关于危机的分析
4.西方四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二章 中国金融强国的不懈追求
一、l978年以前的中国金融业历史
1.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金融业
2.走向共和时代的中国金融业
3.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金融业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1.1993~1997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2.1998~200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3.2003~2008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三、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银行业
1.1949~1978年:大一统银行体制
2.1978~1994年:二元银行的体制
3.1994~2003年:专业银行商业化
4.2003年以后:银行业加快开放
四、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证券业
1.1978~1992年:中国资本市场萌生
2.1993—1998年:全国资本市场形成
3.1999~2008年:资本市场初步发展
五、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保险业
1.中国保险业出现三大变化
2.保险成为服务民生的手段
3.保险行业对外开放的成就
六、我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反思
1.国有银行上市:以建行为例
2.如何认识外资的战略布局
3.防止“拉美化”悲剧的重演
4.保尔森先生到底意欲何为
第三章地缘政治与世界金融版图
第四章美国霸权与美元盛衰之路
第五章大国博弈与世界金融新格局
第六章大国金融方略之一:人民币国际化
第七章大国金融方略之二:增强综合金融国力
第八章大国金融方略之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结束语:中国和平崛起的金融战略
后记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徐博士曾经从事宏观金融监管和微观金融操作,他在《大国金融方略》中表现的忧国之心和博学多识,令我深感欣慰和钦佩。——常清,中国农业大学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大国金融方略》一书,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大国博弈格局,兼顾宏观和微观,是徐教授的呕心沥血之作,体现了一位正直学者的学以致用和拳拳报国情怀。——曹建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没有金融崛起,根本谈不上中华民族的复兴;没有金融崛起,更谈不上强大中国的和平崛起。 《大国金融方略》,正是徐博士从思维、理念方面补齐中国金融短板的一次积极努力。——马方业,著名财经评论家,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金融改革应树立“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改革观、“把结构优化置于优先地位”的发展观、“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协调并进”的开放观。很高兴,我的“三观”思想与徐教授的《大国金融方略》不谋而合。——苑德军,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博士,教授,博导全球金融风暴百年一遇,国际金融格局变迁机会孕育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大国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正当其时。——倪建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官员,曾任IMF经济学家,博士
书摘插图
第一章世界金融历史400年回眸
一、世界金融历史400年回眸
1.金融唱主角的时代已经来临
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金融的威力越来越大,一个由金融唱主角的新时代已悄然来临了。自古以来,金融问题博大精深,通常被少数人垄断,而今却成为寻常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社会精英和普通老百姓都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金融学教育。金融问题,大到国家战略,小到家庭理财,都与之息息相关。可以丝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已成为普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
那么,何谓金融呢?在现代汉语中,“金”指金钱,也就是货币;“融”指融化,也就是流动;“金”和“融”合在一起,就是货币资金流动。在英文里,“finance”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控制(公共)货币的科学,即“the science of the control of(esp.public)money”;二是指提供资金,即“to provide money for”。此处又有两层意思,一个指政府的宏观金融活动,另一个指市场主体的微观金融行为。综合起来看,金融就是货币资金流动及其信用关系的集合。
这里的信用是指投融资的双方基于相互信任,就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有条件转让达成协议,反映的是资金融通过程中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总是存在着资金供求上的不匹配和资金支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因而信用也就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证券市场信用等多种形式。货币资金的融通,已经渗透到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几乎所有经济活动当中,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一刻也离不开金融活动了。
有关金融的重要性,前人已有无数精辟的论述。
……
结 束 语
中国和平崛起的金融战略
历史车轮已经驶进了2009年。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至今已有90个年头。其中,以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和界限,大体上有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30年;第三个30年,是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30年。在第四个30年里,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中国肩负着和平崛起的重大历史使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一刻也离不开金融支持。从阿姆斯特丹银行对荷兰崛起作出的重大贡献,到英国“金融革命”对英国取得英法争霸胜利的决定性意义,再到美联储确保美国经济金融稳定;从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开创全球股票市场之先河,到伦敦金融市场对英国取得英法争霸胜利的重要作用,再到华尔街在美国称霸全球过程中承担的历史使命;从荷兰在欧洲发行货币享受铸币税特权,到国际金本位制确保英国主宰世界,再到美元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支柱,这些历史事实都无不彰显了金融对大国崛起的巨大引领和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更不是金融大国和金融强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如何重塑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正确发挥金融力量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国际金融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作出中国应有的巨大贡献,这些问题都已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不容回避。因此,必须尽快确立金融强国的发展战略。
第一,我们应树立金融强国的治国理念,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对大国崛起的战略意义。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关键要看中国是否有金融战略思维。只有树立金融强国的理念,才能把握大国崛起的正确方向和成就大国崛起的梦想。因此,必须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有一个清晰的中长期规划,以服务于大国崛起这一核心目标。
第二,全面夯实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础。400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建立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一个民族的兴衰和前途命运。一般而言,现代金融体系应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本币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二是中央银行能够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三是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四是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五是多层次的充满活力的金融机构;六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七是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八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
第三,坚持“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大国博弈。正确处理国际金融和经济关系,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和贸易规模严重不符,即所谓“经济大国,金融弱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这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美元体系陷入困境中国应该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包括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推动金融深化和实现金融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金融制度建设、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市场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组织体系。但也必须认识到,目前美国是金融创新不当和创新过度,而我国是创新严重不足。我们应该抓住金融危机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乘机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金融创新领域的差距。
第五,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在金融机构方面,不仅要进一步发挥我国大型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机构的骨干作用,而且还要发展一大批经营灵活的中小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方面,建立一个功能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建立“9+1+1”模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核心。具体含义:一个“1”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全国主板市场;另一个“1”是指深圳创业板市场,即全国创业板市场;所谓“9”,指9个区域性OTC市场。三个层次市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互补,彻底解决我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一个轮子大,一个轮子小”的问题。
第六,大力培育多层次的金融中心网络。一是着力打造上海、香港和台北等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发挥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协同效应,整体提升大中华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发展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以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北部湾第四增长极”的现实需要。结合“9+1+1”模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中心网络。
总之,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第四个30年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后 记
五年心血,终于凝结成了这部拙作——《大国金融方略》。很久以来,我一直想为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写一本书,专门讨论大国崛起与国家金融战略问题,以打破少数“精英”在这一领域中的垄断。作为学者,我无怨无悔,问心无愧。
我伫立于书房的窗前,俯视静静的通惠河,禁不住感慨万千。此时此刻,确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几年来,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几乎挤占了全部闲暇时间来写作这本书。好在有夫人李宜华女士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心无旁骛地创作。对此,我一直心存愧疚。
我的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教授,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笔耕不止。在我的创作进入冲刺阶段,恰在此时汪老师赠送了他的新著《中国经济发展30年:1978~2008》,这是一部100年后还值得阅读的著作,50多万字,是他逐字逐句用笔写的,他不会用电脑录入,而且写字时手会发抖,真的不容易!相比之下,我深感惭愧。汪老师的这种精神给了我一生的激励。
我要特别感谢老一辈金融专家、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陈耀先董事长为本书作序;感谢多位专家为本书点评;同时感谢好友王华玉以及北京瀚知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著作出版给予的支持。书中参考了很多朋友的成果,未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此时,我的书房窗外,依然吹着凛冽的寒风,吹皱了连接黄河和长江的通惠河水,也吹起了我的无穷思绪,北国之春已悄然萌动。新年伊始,我应该开始新的工作了。
徐洪才
2009年春节于北京通惠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