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精装)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水利工程,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作者: 张基尧编著
出 版 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46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8462110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建设管理体制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水利工程,通过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国际招标,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在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工程建设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处于国内、国际前沿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建设管理问题,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成果,创造了多项纪录。本书分为综述篇、技术篇和管理篇,对这些成就、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本书适合于广大水利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张基尧,男,1945年5月生,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1967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并参加工作,197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20多年来一直在水电第十四工程局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技术及组织管理工作,1986年曾任水电十四局副局长,1992年调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任总经理、党组书记。1993年被评为享受教授、研究员同等有关待遇的高级工程师。1996年5月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共十五大代表。
目录
前言
综述篇
第一章 小浪底工程建设背景
第一节 黄河流域基本情况
第二节 黄河下游的水沙态势
第三节 黄河下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小浪底工程开发目标
第一节 工程地理位置和水文地质条件
第二节 工程开发目标和主要作用
第三章 利用外资建设小浪底工程
第一节 工程建设资金筹措
第二节 世行贷款的申请和评估
第三节 项目总体执行情况
第四章 小浪底工程国际招标
第一节 工程的组成和规模
第二节 工程各标段划分方案
第三节 土建工程国际招标
第四节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采购招标
第五章 与国际工程建设接轨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国际工程背景下的项目业主责任制
第二节 符合国际工程建设要求的项目管理模式
第三节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
第六章 小浪底工程建设历程
第一节 准备工程施工
第二节 主体工程施工
第七章 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第一节 工程建设取得的技术创新成就
第二节 工程建设取得的管理成就
第三节 工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工程投入运行以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篇
第八章 大坝工程施工技术
第一节 大坝工程施工综述
第二节 大坝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第三节 大坝填筑施工技术
第四节 高土石坝联合机械化作业高强度施工技术
第五节 混凝土槽孔防渗墙施工技术应用
第六节 高压旋喷灌浆技术的应用
第七节 GIN法帷幕灌浆技术的应用
第九章 泄洪排沙建筑物施工技术
第一节 泄洪排沙建筑物施工综述
第二节 泄洪排沙建筑物布置特点
第三节 进水塔群施工
第四节 导流洞施工
第五节 排沙洞工程施工
第六节 明流洞工程施工
第七节 正常溢洪道工程施工
第八节 消力塘工程施工
第九节 导流洞改建为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施工
第十节 ROTEC系统在进出口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第十章 引水发电建筑物施工技术
第一节 引水发电建筑物施工综述
第二节 地下厂房开挖施工
第三节 预应力锚杆混凝土岩壁吊车梁施工
第四节 厂房机坑混凝土施工
第五节 尾水洞的开挖支护和衬砌
第六节 压力钢管制作、安装技术
第十一章 金属结构设备安装技术
第一节 工作闸门及液压启闭机安装
第二节 事故闸门及固定卷扬启闭机安装
第三节 检修门和拦污栅安装
……
第十二章发电设备安装技术
管理篇
第十三章小浪底工程合同管理
第十四章工程合同变更处理
第十五章工程合同索赔处理
第十六章工程合同争议处理
第十七章工程技术管理
第十八章工程质量、安全控制
第十九章工程施工环境质量控制
第二十章工程物资供应与管理
第二十一章工程投资控制与支付管理
第二十二章工程施工监理
第二十三章工程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准备
书摘插图
第一章小浪底工程建设背景
第一节黄河流域基本情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1000~2000m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海拔1OOm以下的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3万km2。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km,流域面积39.6万km2。在黄河流域内该河段具有三个特点:①上部的兰州以上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沙量相对较少;②中部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力资源丰富;③下部的河套平原是黄河流域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存在一定的防洪防凌问题。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河道长1206km,流域面积34.4万km2。该河段具有四个特点:①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为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②上部的河口镇至禹门口河段和下部的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水力资源较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③河口镇至禹门口区间煤炭资源丰富;④中部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宽浅散乱,存在一定的河道治理问题,三门峡水库运用对本河段以下的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也造成了一定塌岸问题。在本河段汇人的渭河和在中游下部汇入的沁河等重要支流的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防洪问题。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km,流域面积2.2万km2,除艾山附近为山区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约束洪水泥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