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志(1984-2003)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水利工程,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
作者: 河南黄河河务局 编
出 版 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55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345497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第一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目结构为地图、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序、凡例、编辑说明、正文。主体内容由l0篇32章53节393个条目,以及附录等组成。书末设图表、照片索引,编纂始末,全书约70万字。
续志编写,采用篇、章、节与条、目结合体,节下以条,目形式展开,图表、照片穿插其中。
为突出河南黄河的特点,全面反映20年来治理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保证志书的完整性、系统性、资料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更好地起到志书“存史、资治”的作用,对于篇目的设置和具体内容的选择、组织,在借鉴上届《河南黄河志》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治黄实际和专家意见,增添了治河管理、党群、水利经济、人物和大事年表等内容。人物收录本着“生不立传,生可人志”的原则,按“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名表”编写。
目录
序
凡例
编辑说明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概况
第一章 河流特征
第二章 经济文化
第三篇 规划设计
第一章 治河方略
第二章 规划
第三章 工程勘测与设计
第四篇 工程建设与河道治理
第一章 建设管理
第二章 堤防与险工
第三章 河道治理
第四章 滞洪区及滩区安全建设
第五章 涵闸工程
第六章 水利枢纽工程
第七章 沁河下游防洪工程
第八章 金堤河治理
第五篇 防洪
第一章 防汛基础工作
第二章 抗洪抢险
第三章 沁河防汛
第六篇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一章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
第二章 引黄供水
第三章 滩区水利建设
第四章 沁河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篇 河务管理
第八篇 党群
第九篇 人物
第十篇 大事年表
附录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编纂始末
表索引
插图索引
《河南黄河志(1984~2003)》各章节初稿编写人
书摘插图
第二篇 概况
第一章 河流特征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黄河干流河道全长5 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根据不同河段的河道形态、地质特征和水沙情况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全河分上、中、下游和1 1个河段,各河段特征值见表2-1。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毫米,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1 0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平方公里,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 000吨每平方公里的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以治理的症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