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原理与方法

分類: 图书,农业/林业,畜牧、狩猎、蚕、蜂,
作者: 童光志,王云峰等编著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40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2204824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专著受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出版,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书中论述了基因工程疫苗领域的最新研制成果及正在研制开发的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细菌性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详细介绍了动物基因工程疫苗设计的原则、基因工程疫苗原理与方法、免疫效果评价等方面内容。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技术实用性,内容系统全面。
本书适合高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师生及科研人员阅读参考,并且是生物制药企业开发新型疫苗的良好指导用书。
作者简介
士生导师。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曾担任哈尔滨市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分会理事长等职务。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农业部“神农计划”提名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973“动物重大传染病病原变异与致病的分子机制”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基因操作主题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0项。
目录
第1章疫苗的历史、发展和前景
1.1疫苗概念的产生及其历史
1.2疫苗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1.3疫苗研究新技术的发展
1.3.1传统疫苗
1.3.2基因工程疫苗
1.4疫苗对消灭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章疫苗免疫学基本理论
2.1疫苗相关免疫学基础
2.1.1免疫系统
2.1.2免疫器官
2.1.3免疫细胞
2.1.4抗原
2.1.5抗体
2.1.6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2.2特异性免疫应答
2.3疫苗有效免疫反应的基本要素
2.3.1抗原方面的因素
2.3.2机体方面的因素
2.3.3免疫方法的影响
2.4疫苗免疫的主动免疫反应
2.4.1抗原提呈
2.4.2抗原竞争
2.4.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动态变化
2.4.4免疫反应的调节
2.4.5免疫记忆和免疫促进效应
2.4.6全身性免疫、局部免疫和初乳免疫
2.4.7被动免疫
参考文献
第3章疫苗佐剂
3.1疫苗佐剂的作用机理
3.1.1调节免疫
3.1.2提呈抗原
3.1.3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
3.1.4储存作用
3.2植物佐剂
3.2.1皂苷类
3.2.2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
3.2.3蜂胶佐剂
3.2.4香菇多糖
3.2.5云芝多糖
3.2.6黄芪多糖
3.3细菌佐剂
3.3.1脂多糖
3.3.2胞壁酰二肽及其衍生物
3.3.3霍乱毒素
3.3.4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3.3.5百日咳毒素
3.3.6短小棒状杆菌
3.3.7卡介苗
3.3.8单磷酰脂质A
3.4矿物油佐剂
3.4.1油乳剂
3.4.2MF59佐剂
3.5矿物盐佐剂
3.5.1铝佐剂(铝胶)
3.5.2磷酸钙佐剂
3.5.3氢氧化铁凝胶佐剂
3.5.4硒
3.6细胞因子佐剂
3.6.1白细胞介素
3.6.2白细胞介素
3.6.3白细胞介素
3.6.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6.5干扰素
3.6.6其他细胞因子
3.7核酸佐剂
3.7.1免疫刺激序列(CpG基序)
3.7.2表达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核酸载体
3.7.3双链RNA
3.8投递系统
3.9新佐剂的选择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章疫苗设计的技术基础
第5章疫苗效果的免疫学评价
第6章基因工程疫苗概述
第7章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第8章转基因植物疫苗
第9章病毒基因缺失疫苗
第10章病毒活载体疫苗
第11章细菌性载体疫苗
第12章核酸疫苗
第13章A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及其在疫苗研制过程中的应用
第14章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
第15章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
第16章联合免疫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疫苗的历史、发展和前景
1.1疫苗概念的产生及其历史
人们一提到疫苗的历史、预防接种的历史,或者免疫学的历史,往往都是首先从采用种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的发展过程谈起的,这个发展过程为生物制品和预防接种,也为免疫学奠定了最原始、最重要的基础。可以说,种痘是人类长期同传染病做斗争的一个伟大的成就。
据记载,天花在公元前就已流行于亚洲东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相继传人中国、中东、欧洲及非洲。无数经验的积累使人们逐渐从中认识到“天花的幸存者不再患天花”这一免疫学现象。到了16、17世纪,我国首先开创了用人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将“出花”孩子的衣服让健康的孩子穿,或者取痘浆滴人健康儿鼻中,或者取痘痂干粉吹人健康儿鼻中等总之,是将人的天花活病毒接种于正常的皮肤或黏膜上这样一种大胆的尝试,当然这一定会引起感染,招致一部分人的人为感染死亡。
另一方面,人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患过牛痘的人在天花流行期间可能免遭感染发病,也曾有过在印度用牛痘给人进行种痘之说。人感染了牛痘,其症状较天花为轻,且无病死的危险。到了18世纪末,英国人Jenner从一位患牛痘的挤奶女工手上出现的痘泡中采取痘浆,接种于一名8岁儿童的胳膊上,两个月后接种人不见发病,证明这个孩子已获免疫,这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弱毒活病毒疫苗,即牛痘苗。这就是最原始的疫苗(生物制品)的诞生,据此也证实了预防接种的效果。
过了大约1个世纪,法国人Louis Pasteure又先后发现,用降低了致病力的鸡霍乱菌、炭疽菌注射动物之后,这些动物就能获得对相应强毒菌感染的免疫力。接着,用狂犬病固定病毒预防狂犬病也获得了成功。这些都属于人工减毒的同种弱毒株用于预防接种的历史性实例。从此,人工弱毒活菌的研究有了不断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