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系列丛书:仕途篇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人在职场,
作者: 梁麦秋著
出 版 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14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094522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人耍猴子和猴子耍人;人拍马屁和马屁拍人;背靠大树难乘凉。想当官却当不成官,不想当官却成了官。
内容简介
《人生百味》共分为女人篇、男人篇、家庭篇、交际篇、健身篇、修性篇、仕途篇、经商篇、趣事篇、育子篇等十册。
这十篇可谓洋洋洒洒,百味俱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知识性。该书的内容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法律学、宗教学、市场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诸多的学科,全书蕴含了丰富的知识性。
二是哲理性。该书通篇注重以事喻理,使人们从典型事例和生动故事中受到某种启示,而且此书绝少说教。
三是趣味性。该书的各篇都注意了语言的诙谐、简捷、流畅而明快。适合大众口味;并且形式活泼,内容比较健康。趣事篇里,近百个故事,诙谐幽默、滑稽带讽。
四是随意性。从该书的字里行间看,作者是个纯粹的“自由人”角色。一会儿是故事的参与者,一会儿是解说员,一会儿是评判员,一会儿又是同情者;他游历内外,飘忽不定,使人读起来,或觉得身置其中,或觉得对面调侃,或觉得似有所见,或觉得闻所未闻。每每这个时候,读者会别有一番滋味。
五是逆反性。该书中无处不显现作者所说的那种“歪理”。按作者常喜欢讲的观点是“反常规思维”。他说:“狗咬人是常理,如果是人咬狗就是戏;警察抓小偷是常规,倘若小偷抓警察就是好戏了。”正是这种“更向思考”,使该书中有很多颇为新鲜的“歪理”。这些“歪理”无疑是作者独家之言,但他在每个“歪理”的前后总能摆出一些事实,佐证了他的“歪理”的存在。
六是新颖性。在该书中,作者的观点新颖,切入点也有精巧之处,特别是在针砭时弊,鞭挞颓废的社会现象中,不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而且在歌颂现代文明、弘扬正气方面,倾注了满腔的真情。
人生百味本来就是一个类似“人生大千”的话题。所以读这类书仿佛在吃一顿五花八门的风味野餐。作者的本意,肯定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向广大读者作出一些贡献,并在为读者送上愉悦、乐趣的同时,从中悟出一些人生中于人于己都有益的东西。
目录
第一章自律
夹紧尾巴
众怒难犯
祝你成为好领导
第二章才尽其用
怀才不遇者戒
命运
不是当头的材料
第三章标准
做有主动杈的部下
上下级之间
上司眼里的下属
第四章上司的素质
超越
用人不疑
阴阳脸
第五章好人难当
提干讨i仑会
不必悲伤
忍让
请评委亮分
第六章感情为重
不是用人不当
儿子的功能
最倒霉的干部
第七章谁是领导
位置
谁是领导
死者无过
第八章并非机遇
选择无定式
杰出人才就在眼前
温床
第九章调整自己
珍视自己
反常中的企盼
第十章可怕的负影响
老大夫的耐心
靠自己打垮自己
绊脚石种种
第十一章终有败日
谨防“灯下黑”
靠责任活着
离婚不是目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十二章控诉
人的动物性
为了工作
都是为钱
有权就得使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自律
夹紧尾巴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吏。
这个局自打建国前半个月实行了军事接管之后,便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转眼之间,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大官儿小吏,一伙儿又一伙儿的头头儿脑脑儿,从这宽敞的大门走进,若干年后又从那大楼里走出,一茬一茬地更换,一代一代地交替。
当初走进大门的那位老局长,据说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还在跟张国焘的路线斗争中保卫过毛主席,是位识字不多、资格很老、威望很高的老局长。几年后,他把局长的大任交给了一位有文化的并且比较年轻的转业军官。这位在这呆了没几年,就调走了。再来的一位,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靠边站了几年之后,也离开了这里。
局,还是这个局;“庙还是同一座庙”。但是这里的主人们却在不断地流动着、更换着;来来往往,像走马灯那样。
上些年纪的人们,总是怀念第一任那位老局长。每每谈起几位局长来,总免不了有些怨怨艾艾;谈到动情时还要发几句牢骚。说这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这种“今不如昔”论,着实使一些人受到感染,于是也纷纷加入了“牢骚者”的行列,于是也都成了观察家、评论员。议论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局里现任的几位局头,话题当然是几位的特殊化问题,诸如奥迪车、七居室、出国考察、任人为亲之类。
正是这种议论,才给那种“有心人”提供了“机遇”。于是他就把这些“话题”加以收集,经过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工之后,作为最高贵的“礼物”敬送局头。于是他便从“牢骚者”的行列分离出来,成为一位“春风得意”的“新秀”,即摇身一变,成了领导班子中的一名成员。此时,人们一时还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至多是又甩上一句两句的怪话:“人走时气马走骠,兔子走运,枪都打不着”,而已而已。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揣摩思考,人们开始明白了一点什么。于是产生了一种受人愚弄、受入利用、被人出卖的感觉。这种感觉激发他们发过更强烈的牢骚不满之后,又冷静地回忆了一下他的以往表现:
他曾经是对上司最为不满、牢骚最多的一个;
他从未独立地完成过一项工作;
在许多次会议上,他都是最后一个发言。他只是把别人的多种意见集中起来,变成他的“正确意见”,成为颠扑不破的“四点看法”,显示了他的高明;
他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远离上司,沉静寡语;
谁也无法摸清楚他到底是什么性格特点;
人们几乎不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朦胧、他的神秘,人们对他的捉摸不透,也许正好帮了他的大忙;
——这可能正是他做“人”的绝妙之处。大概是他深谙在现时、在上司的瞳孔里最需要、最赏识的就是这号人。
这时候,人们不禁发出慨叹:
“这小子,鬼羔子!”
在这里我们应该好好地表一表历史上那位大人物——韩非。韩非一眼就洞明了皇帝们为神化自己而极力掩饰自己那些可卑的短处。他也非常清楚皇帝们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不但不会有什么超人之处,甚至在许多方面不如普通人。所以他给皇帝们献上了一个掩盖自己无能的高招儿:要喜怒不形于色,要喜怒无常,要让身边大臣们永远摸不到底细,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神秘色彩。
事实上,历史上历代君王都显示了这方面的高招儿,目的自然是为了掩盖自己那短处或见不得人的一面。秦始皇到处为自己刻碑歌颂自己的德行,是为了改变他不得人心的处境;汉武帝到处求仙、祈求福佑,是因为他最怕死;朱元璋出身卑贱,做过和尚,于是就极力为自己编造神话;八旗入主中原,大兴文字狱,是为了掩盖他们文化上的缺陷。这种种伎俩不过是韩非那个“高招儿”的翻板。
同样,韩非的“高招儿”也正在被现代人“古为今用”,并且屡屡奏效。
但愿这类人能够把尾巴夹得紧紧的,一辈子也不要露出来。倘若有哪一时一不小心,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那将是相当尴尬的事,也许会引来灭顶之灾。
众怒难犯
大连市一个工艺制品厂的冯厂长,是经过民主选举,以百分之八十的选票上任的。他当上厂长一年后,使工厂利税和职工收人翻了番。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连妻子生病住院都顾不上去看一眼。连年被大连市评为“优秀企业家”、“改革能手”等。正当他心中谋划着更高的目标准备再大干一场时,却被全厂的干部职工集体罢工把他从厂长的位置上拉了下来。
他惨遭垮台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假公济私或决策失当,而是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每当工作不合他的意图时,动辄就以“我撤了你的职”威胁其他几个副厂长和中层干部。再不如意,就咆哮如雷,猛烈地拍打桌子,以致一年内桌子上厚厚的玻璃板被他拍烂四五块,不给下属一点最起码的尊重。他所以如此理直气壮,是因为他的头脑里充满了定额、产量、利税等一大堆数值化的东西,在他眼里,除了经济利益,似乎没有安全、社会交往、受人尊重的需要。结果,激怒了群众。群众以罢工的方式把他赶下了台。
这个事件被中央电视台披露之后,在人们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为冯厂长的下台感到惋惜、委屈和同情,认为他功大于过,用这种方法赶他下台,未免过于残酷和不近人情。如果此风一旦兴起,会对众多厂长构成威胁,实在是弊大于利。
然而我倒认为冯厂长的垮台是他自作自受。因为他只会当一个管生产的厂长而没有当好平等待人的领导,严重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这是不能容忍的。足见他缺乏一个厂长所应有的全面素质。任何一位身处领导、管理岗位的干部,缺乏自我控制,只重视抓生产,不能平等待人,他就寸步难行。如果照他这种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一意孤行下去,必然是全厂人的灾难。人们无法承受这种灾难,当然是物极必反。联合起来,以罢工的形式把他罢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说得通俗一点,这跟群众奋起“除四害”的行动,具有异曲同工之意。
在《香饮楼宾谈》里有个《肉身土地》的故事。相传古代山西省宁武县界内山中常有恶虎吃人的事。城外的土地庙住着一个糟糕透顶的土地。那恶虎每次吃人之前都要通过土地。土地就帮助恶虎成全此事。有位勇敢的樵夫为了查明此事,就趁机蛰伏在土地庙里想亲眼看个究竟。等到夜深人静时,恶虎来到,跪向土地讨要食物,土地告诉道:“明天有个白胡子老头,手拄拐杖进山,他寿数到了。”恶虎叩拜离去。
第二天樵夫进山,果然看到一白胡子老头拄拐杖正在走着。他刚想拦阻,那恶虎突然窜出扑倒老头,樵夫飞跑过去,已经晚了。樵夫再一次隐人土地庙里,土地又向恶虎提供了明天有母子俩可以被吃掉的消息。樵夫气愤填膺,天一亮就叫来村人,斥骂土地:“我们供养你,你却帮野兽吃人!算什么神灵?”他抡起扁担打向土地,土地神像倒下去。他一下踏上神座说:“这土地还不如我当呢!”说罢,就闭上眼,死了。
从此,那恶虎再也不敢出来伤人了。
这故事肯定是作者编造的。但却反映了群众的一种愿望:即使是神灵,如果不能慈善为民,也应该被打倒。
工艺制品厂群众的集体罢工,无疑是给了那厂长重重的“一扁担”。他从台上垮下来,也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倘若他早懂得“众怒难犯”这个道理,也许不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垮台的苦果,自然是厂长一人吞食;但这沉痛的教训,人人都应当认真汲取。
特别是那些触怒了百姓的“土地们”。
祝你成为好领导
某市的某区,曾在三年内为市里以及其他的区县输送了近十名年轻的领导干部。人们在羡慕之余,便以此为话题议论起来。有些人认为市领导有偏爱;有些人认为那里的区领导有慧眼;还有些人认为这些干部苗子首先是赢得了区领导的好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上层路线”。上司对谁的印象深刻而良好,便是他们得到提携的主要原因。
“上层路线”的说法,被多数人认可。似乎一个人要想升官,只要设法得到顶头上司及其领导人的好评,就有了十拿九
我们以为,这一看法在有的领导那里可能行得通。这样的领导注定是一位背离任人为贤的要求、不负责任、不怎么廉政的当权者。如果是位正直的、负责的领导者或坚持原则的领导集体,“上层路线”是行不通的。企图以讨好上司的做法,除了使自己的声誉遭到严重的损害之外,实在不会捞到多大的好处。
因为,一个人的声誉,绝不是靠讨好上司所能奏效的;它只能从底层开始,以自己的作为,影响周围的同事们而逐步形成的。领导部门在准备选拔或提升某一个干部之前,最需要听听他周围同事们的评价,因为这些人最有发言权。如果某人能够很好地约束并鞭策自己,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意味着在周围的群众中撒下了舆论的种子。这种子要发芽、生根,并开花结果。一个普通的汽车司机、一个传达室的守门人、同科的职员、左邻右舍的同事们,都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他们的意见,在领导那里都可能发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怎么好的话,即使他有了某种机遇,即使这个机遇对他非常的有利,却因为他周围的同事们在舆论中为他筑起若干的路障,使他在困难重重中,不但失掉了机遇,还会因此使他的形象在领导的眼里严重的贬值,而给他的今后带来影响。他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本来是有利于工作的正确看法或建议,因为群众的反感而不买他的帐,或者想方设法来贬低他,使他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领导也会因此而放弃对他的关注。这个时候,他再想讨好上司,只能引起领导的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