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总论,
作者: 李桂花,王为全编著
出 版 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2页数: 27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013218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原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的学位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地概括现代科技成果,正确地回答当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特别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指导学习和工作。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内容
三、学科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自然观
一、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二、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三、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第二节 近代前期的科学技术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古代自然观的衰落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与局限
第三节 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后期的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自然观
第二章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
第一节 自然界的存在
一、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二、自然界的系统方式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
二、自然界演化的特点
三、自然界演化的机制
第三节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规律
一,整体突现规律
二、竞争协同规律
三、系统优化规律
第三章人与自然界的共存和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人工自然的形成和扩展
一、人工自然及其形成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及其两重性
三、人类面临的困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景
三、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第一节科学认识的特征及构成
一、科学认识的涵义与特征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三、科学认识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科学方法的实质及其意义
一、科学方法的涵义与实质
二、科学方法的层次与分类
三、科学方法的意义
第三节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一、科学问题及其来
二、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科研选题的意义、原则及步骤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
第六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
第七章 技术方法
第八章 科学技术系统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十章 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对各种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自然观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各自不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传统,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观,主要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人类的自然观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第一节 古代自然观
一、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并未产生今天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处于萌芽阶段。与此相适应,也只能产生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
1.原始社会科学技术的萌芽
从发生学的角度讲,技术的萌芽先于科学的起源。一般而言,原始技术的萌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工具的发明和演进。工具的使用标志着原始技术的萌芽。早期的石器是直接用另一块石头打击成型,史学家称为“旧石器”。经过漫长的演进,大约在1万年前发明了磨制技术。经过磨制加工的石器,史学家称为“新石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特征是磨制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史称“新石器革命”。考古学的发现表明人类的生产活动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经济过渡。其二,火的利用与取火方法的发明。人类保存火种而利用火,大约始于100多万年前。人类利用火烧煮食物,利用火照明、取暖,火还可以用来驱逐野兽、围捕野兽、烧制工具。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据推测,大约3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学会人工取火。火的使用、火种的保存和取火方法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和掌握了一种自然力。其三,原始种植技术和原始畜牧技术的出现。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为生。大约在1万年前,产生了原始的种植技术、原始的畜牧技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畜牧业、养蚕丝织业、制陶业、冶金和其他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在几条大河流域形成了,原始的农业文明。
在人类与大自然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艺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也在不断积累。最先积累下来的知识都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其一,天文知识。天文知识属于发祥最早的知识。这是因为农业和畜牧业以及狩猎、渔猎、采集、制陶等生产活动都需要确定季节气候、方位方向。远古时代的天文知识是与远古文明中广泛盛行的“占星术”相伴而生的。为了占卜而观察天象,成了天文知识的一个来源。其二,数学知识。算术来源于对物品的数目的计算,几何知识来源于丈量土地。数学知识不仅应用于生产、生活,也应用于占卜。其三,医学知识。在300万年前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类医疗活动和巫术结合在一起,叫“巫医时期”。其后医学和巫术开始分化,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医学。
2.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最初以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形式存在。现存于民问的神话,实际上是远古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流传。远古神话和原始宗教对自然现象的说明,并不是一种不健全、不正常的大脑产物,也不是梦幻或幻想和荒谬观念的聚合体,它们实质是对宇宙之谜作出的最初解答。它企图找出万物的起源和原因,虽然这种探讨问题的方式在现代看来是不完全和不恰当的。在原始人的思维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交互感应’的关系。原始人相信,人可以通过各种象征性的活动把自己的愿望、情感、意志强行投射到自然中去,以达到操纵和控制自然的目的。原始人操纵自然的方式是通过交感巫术来完成的。原始人以为同类事物可以感应相生,因此就企图在交感巫术的仪式中,用模仿自然的方法,来为丰富的土壤祈得雨水、日光或肥沃④。比如蛙鸣则雨,原始人就希望通过自己学青蛙叫来求得他所盼望的雨水。有人把这种模仿自然的巫术看成是技术的起源。由于巫术并不总是起效,失望的原始人便转而信仰神灵,希望神灵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以祈祷祭祀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只有当对神力的信仰发生怀疑和动摇时,才是真正的科学应运发生之时。
到公元前5000年,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流域,先后兴起了辉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在这些文明古国中,神话或宗教占据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大部分。在埃及盛行太阳神和俄塞里斯神的神话及其崇拜的原始宗教活动;在巴比伦盛行各种人格神如太阳神夏西马、风雨神恩利勒、女神伊西塔和瘟神苏美尔等的神话和崇拜活动;印度则有管理宇宙的伐楼那神和为人类造福的因陀罗神;至于中国,则有诸如土地神、风神、雨神等自然神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崇拜活动。虽然各地的神话或原始宗教思想的题材、主题、主旨存在差异,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各种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之间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人类早期关于自然的观念①。
(1)主张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存在二域世界的观念。任何神活和宗教,都既承认存在一个客观的自然界,人和社会被包括在其中;同时又主张存在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它由各种神和鬼魂及其居住的地方组成。虽然这种区分在许多原始人那里并不明显,特别是原始人并没有把自然界同人自身区分开来,但在外在于人的世界里,出现了等级结构。比如在超自然存在物中,就有主神和副神的区别,特别是在古希腊神话中,严格的等级谱系形成了西方的理性和逻辑的传统。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各种神灵的来源并不清晰。在自然界中,也形成了非生物、生物、人、神这样一个等级体系。
(2)主张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而这种秩序是超自然的“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宗教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再是变幻莫测的。神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给出了世界各个部分不可抗拒的运行秩序,这些规则表现为命运。在希腊悲剧中,连主神宙斯也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因此,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作物的生长、太阳的升降、月亮的盈亏、星辰的运行,无一不是其命运的展现。风调雨顺,是水神负责的结果;五谷丰登,则是农神的功劳。在诸神上面,还有更高的神在支配着整个宇宙的运行。神界的秩序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界的秩序。
(3)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界。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在神话和原始宗教中,自然界是神、人和万物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由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人类在这样的自然界中并不具有高于其他成员的地位。生命在其最低级的形式和最高级的形式中具有同样的尊严,人与动物、植物处于同一层次。但是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禁忌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原始人对自然是小心翼翼的,他们避免因为触犯神灵而导致的灾难。在他们看来,如果一味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顺从自然的秩序,就会受到神灵的谴责。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的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这样,我们得到了人类关于自然最初的观念:自然是包括人、神在内的活的、充满灵魂的有机整体。这个世界的运行是有秩序的,人可以通过与神的交流获得控制自然的神力。
二、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2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步人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同时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爱琴海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希腊民族,他们继承、融合了古巴比伦和埃及的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成为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延续到公元前1世纪,包括古罗马时期。几乎与此同时,古代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它们成为东西方古代奴隶社会文明的典范。在自然观上东西方具有相似性。
1.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
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原始社会相比已有很大的进步。在西方,古希腊天文观测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注重数理的希腊人在天文方面的兴趣更集中在宇宙模型的构思上,形成了数理天文学传统。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地球”的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地球和其他天体围绕“中心火”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同心球模型。这个模型是按照宇宙具有和谐与完美的信念设计的,与实际天文观测并不相符,因此很快被其他模型所取代,但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观念被继承下去。在天文学中流行了一千多年。在同心球模型之后,希帕克斯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本轮一均轮”宇宙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