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分類: 图书,传记,财经人物,
作者: 杜正贞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版次: 1页数: 31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47176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浙商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将浙商和晋商的兴衰历史,置于明清以来中国商业化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考量和比较。作者梳理了“浙商”和“晋商”两个概念的历史和内涵;比较了两地商人在远程贸易和海外贸易中的传统和表现,以及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与有着近代意识的浙江银行业之间的联系和竞争;关注了商人们在故乡的所作所为,他们商业经验和所积聚的资本对于本地城市化、地方制度、公共事业产生的影响。最后,作者还讨论了浙商和晋商与不同时期的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资料中对商人形象的塑造问题。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将浙商和晋商的兴衰历史,置于明清以来中国商业化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的历史情境中,加以考量和比较。作者梳理了“浙商”和“晋商”两个概念的历史和内涵;比较了两地商人在远程贸易和海外贸易中的传统和表现,以及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与有着近代意识的浙江银行业之间的联系和竞争;关注了商人们在故乡的所作所为,他们商业经验和所积聚的资本对于本地城市化、地方制度、公共事业产生的影响。最后,作者还讨论了浙商和晋商与不同时期的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资料中对商人形象的塑造问题。
作者简介
杜正贞,女,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古代史,2005年1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研究兴趣涉及明清城市史、基层社会组织和民间信仰等。著有《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一书,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浙商”、“晋商”
第一节 “浙商”
第二节 “晋商”
第三节 地区性商帮的象征——对“会馆”的再思考
第二章 清代以前浙江和山西的商业和商人活动
第一节 清代以前浙江的商品经济和商业活动
第二节 开中法下晋商的盐、铁贸易
第三节 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商业异同
第三章 比较研究之一:浙商的海上贸易和晋商的中俄贸易
第一节 明清时期海上贸易中的浙商
第二节 驼帮、马帮——晋商在北部边疆的贸易
第三节 世界贸易体系下的地区商人
第四章 比较研究之二:近代金融业中的晋中票商与宁波商人
第一节 汇通天下的晋中票号
第二节 向近代金融业转化的宁波商人
第三节 票号、钱庄与银行
第五章 商人的故乡:商业化之下的地方社会
第一节 明清时期浙江和山西城镇的比较
第二节 商人与地方公共事务:晚清浙江的善会和山西的村社
第三节 浙江和山西的商人家族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商人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 商人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浙商”、“晋商”
在进入有关浙商和晋商比较研究的课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浙商”、“晋商”以及与此相关的“宁波商帮”、“龙游商人”、“晋中商人”、“山西票商”等概念进行梳理。将商人按地区或区域分类,而形成地区性商人群体的概念,一方面,的确反映了这些地区经商人数巨大,历史悠久,且声名赫赫。但另一方面,这也涉及以下一些问题:从什么时候起,籍贯开始作为商人身份认同的标志?商人本身为什么以及如何自觉以地缘关系相组织?在区域间、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市场上,其他地方的人如何认识、定位这些来自同一地区的商人?这些概念在被创造和使用的历史过程中,是否背负了不同时代所赋予它们的意义和功能?“浙商”、“晋商”既可以指称不同时期的一群商人,但这些概念本身可以看成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对它们进行解析和研究,是我们探讨浙商、晋商以及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
人们习惯于将地区性商人群体称为“商帮”。在相关的研究中,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商帮”进行了定义。1993年出版的《中国十大商帮》一书是第一本研究地域商人群体的综合性著作,它集中了当时商业史领域的一些优秀学者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