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
分類: 图书,小说,社会,
作者: 孟宪明 著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41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63429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郭氏平乐正骨已有二百余年行医史,清代时医过慈禧太后,德高医精,闻名遐迩。 郭家一直人丁不旺,到第四代传人郭一山,娶了两房夫人都相继去世,只留下一个小女儿。为传宗接代,让郭氏正骨代代相传,郭一山又急急迎娶小他十一岁的山村姑娘云鹤鸣。 迎亲路上,新娘坐轿,新郎骑马,乐班……
五十年国家沧桑一代名医命运传奇,中国第一部中医正骨经典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郭氏平乐正骨已有二百余年行医史,清代时医过慈禧太后,德高医精。
郭家第四代传人郭一山,为延续香火,让郭氏正骨传承下去,又迎娶了小他十一岁的山村姑娘云大妮。迎亲路上,郭一山因救治意大利传教士马利奇与山中土匪结怨。喜宴上,土匪绑架了郭一山。新媳妇毅然女扮男装,上山与土匪谈判。最后变卖家产,典当慈禧太后赏赐的白玉药王终把丈夫救出。如此杀伐决断,令全家敬佩。
郭一山为自己娶了这样一个能撑住家门的媳妇而高兴,决定让妻子识文习医,延续郭家医脉。并为之取名云鹤鸣,寓其节操如鹤、高翔长鸣之意。云鹤鸣颇有悟性,很快便掌握了郭氏祖传的正骨之术和医病秘方。
从此,云鹤鸣撑起了郭家的天,周旋于土匪、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阀之间,用神奇的郭氏正骨秘术行医救人。在面临解放的重要时刻,又千方百计保护秘笈不被盗去台湾。为实现郭家几代人的行医理想:让天下人都能看的起病。云鹤呜把郭家五代祖传的正骨秘方十四种公之于众,造福大众。
作者简介
孟宪明,一九五五年出生于河南杞县。一九八二年一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南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 多年来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研究。著有长篇文学作品《双筒望远镜》、《辉煌的世界》、《中国经典神话》等三种七部。影视剧本《小槐树》、《红剪花》、《大国医》等二百多部(集)。学术专著《民间礼俗》、《民间服饰》、《老话题》、等三部。主编丛书《中原民俗丛书》、《民间经典书系》等五种五十部。作品十四次获国家奖。其中,电视剧《小槐树》、《红小豆绿小豆》、《红剪花》、《双筒望远镜》(第一部)、《双筒望远镜》(第二部)分获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七届、十八届、二十四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小说《双筒望远镜》(一、二)获中国第三届“蒲公英奖”少儿读物银奖。专著《民间礼俗》、《民间服饰》双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专著《老话题》获二○○五——二○○六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续断
第二章 当归
第三章 没药
第四章 独活
第五章 白头翁
第六章 红娘子
第七章 知母
第八章 乳香
第九章 防风
第十章 木贼
第十一章 泽泻
第十二章 党参
第十三章 黄芪
第十四章 连翘
第十五章 桔梗
第十六章 三七
第十七章 甘草
第十八章 合欢
第十九章 淫羊藿
第二十章 肉苁蓉
第二十一章 乌梢蛇
第二十二章 黑杜仲
第二十三章 见肿消
第二十四章 天门冬
第二十五章 补骨脂
第二十六章 桑寄生
第二十七章 血竭
第二十八章 蛇蜕
第二十九章 仙茅
第三十章 珍珠
第三十一章 红花
第三十二章 紫苏
第三十三章 柴胡
第三十四章 川芎
第三十五章 何首乌
第三十六章 蒲公英
第三十七章 威灵仙
第三十八章 密陀僧
第三十九章 千年健
第四十章 常春藤
第四十一章 冬虫夏草
第四十二章 王不留行
第四十三章 金钗
第四十四章 钩藤
第四十五章 远志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续断
味苦 微温 补肝肾 续筋骨
——《本经》
一
郭一山又买了一个马泡罐,放在了药房的药橱下边。他知道,既是花娘知道了,她也不敢进药房。因为祖上有规矩,药房不准进女人。
前年冬天下大雪,算命先生吴神仙掉进土井摔断了腿,等人们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三个月后,吴瞎子不仅长好了腿,刀削似的灰脸也白短了许多。他炫耀似的翻起无珠的眼睛看了看高深的蓝天,对他的救命恩人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郭先生,您是天罡降世,福大命硬,前边的四个太太都跟不上您,只有到了第五个太太才能陪伴您老终身!”
郭先生当时正喝茶,立即就淌了满脸的汗——郭一山今年三十岁,前边娶了两房媳妇,都死了。“四个太太!”这不是说还得再死两个吗?郭一山知道吴神仙的意思是说他妨媳妇,之所以没这样明说,那是吴神仙的语言艺术。“吴先生,有、有破法吗?”
“有火就有水,有妨就有克。干我们这行的为啥都是瞎子呢郭先生?泄露的天机太多!”吴神仙又翻眼看了看天空,才把白短了许多的脸伸向郭一山,“郭先生再娶太太,要先买好个马泡罐,临上马时隔墙扔到院外,若是烂了,就娶;不烂,就不要上马了……”
“这就破了?”
吴神仙使劲点了点头:“记住,马泡罐!”
“嗯,马泡罐!”这下轮到郭先生点头了。马泡罐是当地最小的瓦罐,盛不了一泡马尿。郭先生只看病,从不买一葱一蒜,这次他破例来到了杂货铺。矮个子席掌柜一看是郭先生,怎么着都不收钱,郭一山恼了:“我是强盗吗?”丢下十个铜板走了。
郭一山的错误就犯在这十个铜板上:一个马泡罐哪能值这么多钱!席掌柜敬重郭先生,又想着郭家行医配药一定需要不少的坛坛罐罐,就让伙计推了车子,一口气送去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花娘就知道了!
花娘是爹的小妻,比爹小二十八岁。她可不这样认为,她说,一山是死了俩媳妇,可那能怪一山吗?一个是瘟症,一个是难产,阎王路上没老少,要怪也只能怪她们自己不结实。恁些人咋都没死!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这“妨”就像疮,该破口它就得破口,你要是硬不让它破,它就会伤自己的身体。一山能伤吗?一山是郭家的长门长孙,是郭氏正骨第五代的传人!她一生无子,老了靠谁呢?不过这句话她没说,却说了一句乡间俗语:“媳妇是墙上的泥皮,去了旧的换新的。再咋着也不能伤住咱一山!”不吭声把那个马泡罐拿走了。
说实话,一山也不太相信,可他确实让死媳妇这件事伤住了!你说,好端端两个大闺女,比花鲜比玉贵的,咋就说死就死了?既然一个马泡罐就能救一条人命,咋就不摔一个呢!一百个也摔得!有时候睡不着,他甚至后悔,咋没想起来让吴神仙早些算算呢!要是早算了,或许就……唉,在他脑海里搬演了无数次的故事于是就又争先恐后风起云涌般上演起来:
郭一山的第一个媳妇叫荷香,是拔贡夏有方的老生闺女,来家的时候才十六,单薄得像一张纸。不过她粗通文墨,读过《女儿经》、《弟子规》、《颜氏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勤勉得让人可怜。来郭家四年,始终怯生生的像做客。结婚那年郭一山已满二十,结婚那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漫天大雪,琉璃结多厚,俗话说,人不闹鬼闹。所以那天来闹房的全是朋友。既然是朋友,也就不便疯闹,喜宴很快就散了。二十岁的青年医生像点燃了引信的炸弹咝咝的冒着蓝烟儿,新媳妇却紧抱双臂死活不愿意脱掉兜肚。郭一山把新媳妇揽在怀里,禁不住打了个寒颤,新媳妇光滑的屁股蛋像两块软冰,核桃大的小乳房也凉得硌手。膨膨作响的郭一山慢慢地冷却下来,奇怪地是,他用滚烫的身体暖了一夜竟没有把新媳妇暖热。他想起了乡间常说的鬼妇。这以后,新媳妇就开始咳嗽,半年后吐红了手帕。爹说这是干痨,九死一生的病,好好地治吧!两年过后,荷香长胖了,两颊上有了红晕。不知是印象还是真的那样,一山总感觉荷香身子凉,他可怜她,一睡觉就把她揽在怀里。她乖得像猫娃,安静得听不见一丝儿呼吸。大难不死,都说郭太太有福,谁知道,四年头上荷香患了感冒。三天高烧不退,郭老先生就知道不好,到了第四天,先是呕吐,一喷几尺开外,接着便是抽,单薄的身体抽短了许多。那时候老拔贡已经去世,夏太太扭着小脚来到女儿床前。当着亲家的面,郭老先生掏出银针,人中,指尖,扎出来的全是黑血。眼睁睁看着她抽到安静,听不见一丝儿呼吸。
一年以后,一山二十五岁,娶了油坊师傅冯三丰的大闺女月香。月香不识字,也没感觉不识字有什么不好。大概是吃多了油渣,长辫子水汪汪的,软软的小腰身满是力气。大眼,大嘴,爱笑,好像这世界上的可笑事全和她有关系。荷香安静,安静得有些压抑。月香生动,走起路一弹一弹的,笑起来满地滚珠子。她小时候调皮,爬树摔断了胳膊,爹带她来看病时,说郭先生是她表哥。究竟是从哪儿来的“表”,她一点儿也不知道。她低着头喊了一声哥。她不记得穿长衫的英俊先生答应了没有,只知道自己哭掉了很多眼泪。她嫁过来的时候正是中秋,刚好是自己的十六岁生日。闹房的人很多,明月西移时客人才散尽。面对着大她九岁的丈夫,她禁不住喊了一声哥。郭一山笑着,把她抱上大床,她一挣跳下来,站在被窗棂割破了的月光里,捧起双手祈祷月奶奶。丈夫趿拉着鞋走过来:“是不是想要个儿子?”她歪起头看着丈夫:“不。我想要一群儿子!”郭一山一下子抱起她来。月香结实,浑身滑腻腻、肉抖抖的,她不像荷香听之任之,她嘴里叫着哥,喊着痒,身子却灵巧地躲闪着,纠缠着,甚至抵抗着,直到一山把她征服,她才泪水纵横的哭起来。一山害怕了,连忙哄她。她却扑哧笑了,更紧地搂住一山。月香给郭家带来了生气和欢乐,也带来了日子的轻松感觉。第二年秋天,月香怀孕了,反映得惊天动地,喝一口水也吐,眼见着瘦了下来。但她高兴,每晚上在灯下学做着小儿的衣裳,时不时地撒着娇让丈夫表扬。生巧巧的时候她还不满十八,哪承想孩子倒生,先伸出来一只手,折腾了两天没合眼,收生婆问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郭老先生脸不开缝儿,说母子都保。孩子是生出来了,她就是巧巧。月香却死于大出血。
之后,虽常有媒人登门,一山却总是说,“等等,再等等吧!”
二
巧巧会跑了。
巧巧会叫爹了。
巧巧会给爹要娘了。
腊月初八这天早上,职业媒人姚大嘴骑驴来到郭家,于是,郭一山就有了第三任妻子,云睡沟做布匹生意的云掌柜的女儿,十九岁的云大妮。
第二章 当归
辛温 无毒 除风和血
——《本草纲目》
一
迎亲的唢呐高亢而嘹亮,扯腔扯调地往上翻,似乎全因了细丝般上扬的声音,天才高远,地才辽阔。听乐的人们禁不住一个个伸长着脖子往高处、远处使劲。掌班的是刘黑子,他和他的三个儿子刘大狗刘二狗刘三狗组成了一个“黑记”班,不仅曲吹得好,而且花样繁多,一口吹得了三杆唢呐,鼻子还能再吹响两个。想想看,五杆大笛一起吹,那该是何等的壮观!二月初二,正是龙抬头的节日,人们剃好了脑袋,洗净了面皮,嘎嘣、嘎嘣地咬着祭龙的炒豆,齐往郭家的大门楼跑。
郭家大院有三进院落,坐落在平乐镇东西大街的南边,有意思的是,正对大街的是郭家的后门,门旁只有一个面阔一间的杂货铺子。郭家的正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门楼”恰对着南边的一条小街,人们叫它济生坊。大门楼双门洞开,蓝地洒金的“益元堂”和朱地金字的“好好”匾并排悬挂于门楣之上。“益元堂”是嘉庆时郭家的第七个进士郭祖谋的手笔,看上去古朴苍劲,笔力千钧。“好好”匾则是庚子年慈禧太后的御笔,雍容秀雅,睥睨天下。旁边的“济世活人”、“杏园舂暖”等匾额风格各异,颜色迥殊,无言地述说各自的出身和年齿。门两旁挂有彩灯,门框上贴着喜联:
秦晋三结千秋好
朱陈双汇万年春
门楣上写的是:天作之合
“秦晋”、“朱陈”用的是典,“三结”、“双汇”写的是实。一看就知道这幅喜联的用功与考究。
和大门楼并立而西又有两个门楼,它们是二门郭一川1家,三门郭一方家。三家门前的空地连成一片,看上去很为开阔。兴奋的孩子奔跑着,喊叫着,在几个门楼里追来逐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