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王雄风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民俗,
作者: 李跃忠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4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72454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博戏文化极为丰富发达,如蹴鞠、马球、围棋、象棋、麻将、叶子戏、斗鸡、斗蟋蟀等。千百年来,这些汇聚着古人智慧与心血的传统博戏,述说着中国古代文明一个又一个不老的传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风情的博戏文化。 本套丛书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博戏发展的源与流,探寻我国古时的社会形态,通过对游戏的介绍,见证过去的岁月与世间万象。该套丛书文辞自然流畅,资料翔实丰富,图文并茂,既有学术的深度,又给人阅读的审美快感,让读者在轻松之中领略古代游戏穿越历史走到今天的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斗鸡属于游艺民俗(或称竞技习俗、民间游乐民俗)的一种。游艺民俗内涵丰富,竞技是其重要的一类。民间竞技活动是指民间各种形式的体育、技巧的比赛活动而言。
本书除了力求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我国斗鸡的发展历史外,还欲对其相关的习俗、传承传人、文化功能等问题都做些简要探讨,力求能给广大读者一些新的信息。
目录
斗鸡的历史源流
斗鸡的起源
斗鸡的兴起——先秦时期
斗鸡的兴盛——汉唐时期
斗鸡的发展及理论总结——宋元明清时期
古代斗鸡场所与组织形式
斗鸡的场所
古代斗鸡的组织
斗鸡的习俗
斗鸡表演的场合
斗鸡的师承和派系
斗鸡的行话
斗鸡的其他习俗
斗鸡中的奇闻逸事
因斗鸡而引发的战争
因“鸡缘”封侯爱女成为皇后
王勃戏作斗鸡檄文丢官失宠
斗鸡皇帝唐玄宗
斗鸡祸出逐走韩偓
斗鸡者巧惩豪强助清官
“呆若木鸡”的故事
斗鸡的民间传说
鲁西南斗鸡的来历
陕西宝鸡的“斗鸡台”
鸡冠花的来历
李白巧助穷人斗鸡
河北清河县斗鸡台由来
河北南和县斗鸡台的来历
绍兴“斗鸡爷爷”的传说
云南西双版纳斗鸡的传说
斗鸡的鸡种
山东斗鸡
河南斗鸡
陕西斗鸡
福建漳州斗鸡
新疆斗鸡
云南斗鸡
安徽斗鸡
其他地区的斗鸡
斗鸡品种的新生代——杂交鸡种
斗鸡的驯养
斗鸡的养育
斗鸡的选种
斗鸡的训练
斗鸡比赛规则
斗鸡比赛规则概说
河南省民间斗鸡规则
其他省市的斗鸡比赛规则
驯鸡、斗鸡的传承与传人
古代职业的驯鸡、斗鸡人
古代业余的驯鸡、斗鸡者
当代的驯鸡、斗鸡名人
古代斗鸡题材名作解析
【汉魏】曹植的斗鸡诗
【唐】韩愈与孟郊的斗鸡联句
【唐】李翱的《截冠雄鸡志》
【明】袁宏道《山居斗鸡记》
中国人对斗鸡的态度
喜好斗鸡
反对斗鸡
后记
书摘插图
斗鸡的历史源流
中国斗鸡的历史,如从有文献记载的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算起,到今天已有两干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斗鸡活动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阶段性特征似乎不是很明显,为了便于阐释,我们姑且将其分为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三个阶段。
斗鸡的起源
鸡,古名“翰音”,亦名“烛夜”,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开始养鸡,河北武安磁山、陕西西安半坡、湖北京山居家岭、江西清江营盘里、山东泰安大汶口等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鸡首或陶鸡的发现,其中又以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所发现的鸡首为最早,它是一种原始鸡种,距今已有7000多年,而这比印度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摩亨朱达罗遗址发现的鸡骨遗存要早3000余年。
商代甲骨文已有鸡的文字记录,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将鸡驯化后家居饲养了,这在《诗经》中可以得到证明。《诗经》中的三百多首诗歌,广泛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多年里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其中的“思妇诗”——《君子于役》,表现了思妇对长年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但事实上,它也折射了当时战争的频仍给人们带来苦难的社会现实。此外,该诗的一些诗句还反映了古代家禽饲养的情况。其诗曰: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任?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里面有两旬诗反映了先民们饲养鸡的状况,即“鸡栖于埘”和“鸡栖于桀”。据朱东润解释:“埘”,鸡埘,凿墙而成的鸡窠。“桀”,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栖息的圈子,不用时可以折起,俗称鸡折子。而《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则可见古代饲养鸡已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了。
随着鸡的驯养技术日渐纯熟,人们也慢慢开始将鸡作为游戏、娱乐的对象,在春秋时已选育、驯养成功了“斗鸡”。斗鸡亦称打鸡、咬鸡、边鸡、军鸡与英雄鸡。斗鸡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我国古老的鸡种之一,此鸡种在我国育成流传,有文字可查的历史也已有了两千多年。
或许在同时,人们也就将“斗鸡”作为了一种玩赏型鸡种,古人饲养斗鸡的根本目的在于斗架。那么作为一种娱乐、游戏的“斗鸡’’活动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目前,对这一问题尚无人进行探讨。这里,我们拟分两个问题来对其进行探讨,即斗鸡的最初起因是什么?斗鸡最先是兴起于民问还是上层贵族?当然,笔者限于学识,以及资料的贫乏,我们的探讨仍是非常肤浅的,不过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目前国内对于中国古代斗鸡起源话题,似乎还没有人关注,而且即使美国汉学家高德耀在其专门研究中国斗鸡的专书《斗鸡与中国文化》中,也没有对这一问题作一个较为明确的阐释,而只是在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斗鸡的比较论述中,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表述。他说:“中国跟巴厘岛不一样。两个地方的宗教、社会制度和文化都不同。而且,在中国斗鸡活动从来没有占有巴厘岛类似的地位。在中国,被斗鸡活动吸引的人口比例远远没有像巴厘岛那样多,除了在它盛行的时候。而且它跟宗教节日的关系好像也没有那么密切。”接着,他又说:“不过,早在中古时代它已跟寒食、清明有关。联想到雄鸡跟阳气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清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的一个阳历节日”。
从早期的一些文献记录来看,中国的斗鸡确实与宗教仪式活动关系不密切。这里我们不妨罗列几种最早文献记载来看一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季、邱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邱氏为之金距,平子怒。”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17年,是说鲁国的两个大夫季氏、邱氏因斗鸡而引发了矛盾,最终还导致了一场战争,从其后对这一事件都有记载的吕不韦之《吕氏春秋》、司马迁之《史记》、刘向之《淮南子》等来看,均看不出斗鸡与宗教祭祀有什么关系。
《战国策•齐策》载齐国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蹴鞠者。”这是纵横家苏秦游说齐宣王(公元前320-前301年)夸奖齐国繁盛的话语,也看不出斗鸡与宗教祭祀有什么关系。
《庄子•达生》,记载了一个驯鸡能手纪渻子为王驯练斗鸡的故事。庄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从这个故事更看不出斗鸡与宗教的关系。而看出斗鸡与寒食节、清明节的关系,那是在隋唐及其以后的事了。这主要是在一些斗鸡题材的诗歌中得到反映。如唐初诗人杜淹作有《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一诗,就描写了寒食日在东
郊道观斗鸡的情况: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此后,寒食、清明斗鸡的活动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唐韦承庆《寒食应制》、唐卢纶《舟中寒食》、明臧懋搪《咏寒食斗鸡》等都是这样的诗作,但人们描述、歌咏的只是斗鸡这一娱乐活动,而没有透露出一些宗教活动的意味在内。我们前面提到,印尼巴厘岛的斗鸡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据介绍“斗鸡”在巴厘岛“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深具宗教意义。每当村里的寺庙开始祭祖前,在寺庙旁的斗鸡场上,你可以看到许多男人手中郑重其事地抱着公鸡。斗鸡时,围观的群众选择他选中的鸡王,掷下赌注,起劲地叫喊助威。由于鸡脚上都绑着锋利的刀片,所以常常有一方因流血过多而倒地。斗鸡结束后,残留下的鸡血便成为他们奉献给地狱恶鬼或幽魂的最佳祭品,因此,在巴厘岛每逢祭祀必有斗鸡。”可是在上述斗鸡诗篇,以及古代关于斗鸡的史料中却看不出我国斗鸡活动与宗教有任何直接的联系。
此外,在宋元明清时期,斗鸡表演也成了庙会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详后)。同样,我们在这些纪录中也难以窥知斗鸡与宗教的关系。
对于斗鸡为何要在清明节时进行,有人以为这与野鸡的生活规律有关。他们说在农历的十一月至四月初,野鸡不分公母,都群居在树上。从清明节到六月份,为野鸡的交尾、孵蛋期。此时鸡群开始逐渐解散,各觅佳偶,形成一公一母的寓居。寓居关系形成后,也就同时形成了排他性。这时,公鸡开始承担起保护“妻子”、保护“家庭”不受侵犯的责任。公鸡们的厮斗,成为经常发生的正常情况。最后,在一座山上往往经过厮斗而产生一只公鸡王,所有的母鸡,都可以随时随地成为它的“妻子”,而它却不许别的公鸡鸣叫,引诱母鸡。否则,公鸡王就要发疯一样地前往讨伐胆敢鸣叫者。古代的人们发现了野鸡生活的这种特点,驯育了鸡媒,又称锥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诱饵鸡。这是一种已经经过人工驯育的公鸡,挂在山林之中,可引来其他的公鸡和母鸡,猎人伺机捕捉。斗鸡就是用捕捉来的野鸡,加以驯育,保留其强悍、好斗的天性。再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在鸡的交尾期让公鸡们相斗取乐。
这一分析,虽然缺乏必要的证据,但也较为合理。假如此说成立的话,亦可证明前面所说的斗鸡活动的兴起和宗教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说中国古代的斗鸡活动不是起源于宗教仪式,不是因为宗教的需要而产生。既如此,那中国古代斗鸡活动的兴起又是出于什么需要呢?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过“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对于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的发生,郭泮溪就其发生基础,有一段总论性的话颇为有理,他说:
为了探讨方便起见,可将其分为间接发生与直接发生两大类。所谓间接发生,是指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崇拜仪式等演变发生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它们一般都有着厚实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意蕴,其中有的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相比较而言,直接发生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则是人们为了娱乐、消遣、竞赛或教育等原因而有意识创造出来的,其历史一般来说较短。如果我们借用郭先生的观点,将斗鸡博戏的起源、发生归为“直接发生”估计是不会有什么大错的。也就是说,斗鸡活动的出现是人们为了娱乐、消遣的需要而有意识创设出来的。
如果说早期的几则斗鸡史料看不出斗鸡与宗教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话,那同样也不好推测它们就是出现在游戏、嬉戏场所。但人们举办斗鸡主要是为游乐这一点,确可从稍后的许多记载中得到说明,下面我们不妨列举汉代早期的二则史料以资佐证。
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载,刘邦的父亲爱好斗鸡等民间游乐,刘邦当了皇帝后,为使在长安居住的父亲快乐,安享晚年,特地在京都按家乡原样重建新丰,并把那些爱好斗鸡、蹴鞠等活动的老友也都迁到了长安。其文日: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汉书•食货志》说,汉代“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情戏”,可见斗鸡在汉代是一种常见的游戏。
到了魏晋时期,更有人在斗鸡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直接“表露”其娱乐性的目的与功能了。如曹植的《斗鸡》诗就是描写在一场宴会上,由于主人兴致不高,于是来客纷纷献策,“众宾进乐方”,希望能与主人共乐,而其入选的“乐方”就是“长筵坐戏客,斗鸡闲观房”。又梁朝萧纲《斗鸡》诗中,也把观看斗鸡比赛当作春游的最佳节目:“欢乐良无已,东郊春可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