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
分類: 图书,传记,综合,
作者: 周榆华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4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72466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名士”? 名士,首先是“士”,即“四民”之一,是构成社会群落的一个单元。其次,“士”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的阶层,既包括社会地位很高、享有各种特权的公卿贵族,又包括无以安身、四处游食的山人词客。 当然,这些都是简要的描述,不同时期的名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各不一样。在本书的篇章里,将具体进行分析和论述。
内容简介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
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便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目录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名士
诸子争鸣与游士竞进
早期名士概述
诸子争鸣与游士竞进
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游说诸侯
谍齐事迹
身后是非
润色鸿业与党人清议
润色鸿业
党人清议
清议的先驱人物李固
殿廷对策
荆州治盗
立嗣遇难
门第遗风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
门阀士族与名士清谈
门阀士族
名士清谈
口不臧否人物的阮籍
醉酒避祸
越礼任诞
两性关系中的异彩
与嵇康之比较
阮氏门风
庄园经济与魏晋风度
庄园经济
魏晋风度
胆识超常的谢安
出山
傲人的功勋
对子弟的教育
贤内助
第三章 唐宋时期的名士
漫游山川与行卷风气
漫游山川
行卷风气
啸傲凌王侯的天才诗人李白
苦读与漫游
供奉翰林
获罪流放
轶事数则
书斋苦读与词乐侑觞
书斋苦读
词乐侑觞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
座师困惑
乌台诗案
黄州生活
贬逐岁月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的名士
科举取士与才俊不第
科举取士
才俊不第
山中宰相陈继儒
弃诸生,做隐士
拒荐举,做闲人
闲人的名气与生计
城镇经济与卖文谋生
城镇经济
卖文谋生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燮
扬州卖画
宅心仁厚侣
赈灾济民
难得糊涂
轶事一则
第五章 名士的个性特征与社会生活
名士的个性特征
名士的才智
名士的嗜好
对待生死的态度
应变才子纪晓岚
少年神童
对联风波
殿廷应对
巧联破案
谪戍伊犁
名士的社会生活
名士的爱情婚姻
名士与权贵及商贾的交往
名士之间的来往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游仕与辞官
归园田居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名士
这一历史时期的名士,跟整个士人的存在状态关系密切。大体说来,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由先秦时的士人分散状态,向两汉时的群体意识觉醒、为相似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部党”过渡;二是由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四处奔走的游士,向有相对固定职位的士大夫发展。
诸子争鸣与游士竞进
早期名士概述
早期的名士,可以上溯到部落联盟时代。当时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为了解决衣食问题与抵御动物的侵袭,人们需要推举有生产经验与组织能力的人来担任部落首领。推选出来的人,既要德行服众,又须具备良好的管理、组织能力,能尽心尽力带领大家同大自然和部落中的邪恶力量作斗争。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名士恐怕要算虞舜了。舜之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尧之所以处在这个位置上,是因为做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哥哥挚不能胜任,大家罢免了他,再推选尧接任。尧老了的时候,询问各个部落的酋长谁能继任首领的职位,酋长们都说自己“否德忝帝位”,即德行还不够,不能成为这一人选。尧便要他们推荐其他人,包括酋长们身边的亲信及荒野耆老。于是大家想到了一个人,说:“有鳏在下,日虞舜。”鳏,是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在下,表明舜在当时的地位比较低。
就这么一个卑下的人,酋长们为什么都推选他呢?当然是舜有公认的好德行与组织能力,名声在外嘛。那么,虞有什么好德性呢?《尚书•虞书》中说是:“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奸。”意思是说,舜与父母兄弟相处,能行孝道,使一家人关系融洽,生活向上。
舜的这种美德与能力,尧事前也有耳闻。首领的侯选人定下来了,但尧仍旧不太放心,还要进行考察,以检验舜是否名副其实。他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接着让舜身处五典、百官和四门宾客中,看他能否组织、协调各种人事关系,又把舜放到风雨雷电交加的山林里,考验他应对自然环境的能力。结果怎样呢?《史记•五帝本纪》里这样记载:
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油,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从能。乃编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经过一系列的考查,舜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浪得虚名,而的确是有良好的管理能力与丰富的知识。对此,尧的评价是“谋事至而言可绩”,于是放心地把帝位让给了舜。
这是阶级社会尚未形成时的名士。
夏、商、周三代,在官员的任命上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即,国王、诸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让他们世代相传。在这种制度下,平民或奴隶一般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权的管理,除非有特殊的才干与名望,而且要遇上贤明的君主,才可能脱离奴隶身份,跻身到官员的行列中来。如商汤时的伊尹、武丁时的傅说、周文王时的吕尚,便是这样的人。
据《史记•殷本纪》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伊尹原名叫阿衡,很有才干,得知商汤是一个贤君,于是很想找机会接近商汤,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但由于人微位卑,没法遂愿,只好化装成商汤妃子有莘氏的厨师,借机见了面,并用如何调理菜食的滋味打比方,说明治国之道。事后,他就离开了。
商汤觉得伊尹的话很有道理,是个人才,便决定聘用他。但是手下的臣子说,伊尹是乡下人,贸然起用恐怕不合适。然而,商汤不计较这一点,派使者带着礼物,在乡下找到了伊尹。
大概由于地位卑微的缘故,伊尹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商汤的请求。直到使者来回跑了五次,看出商汤是真心纳贤,伊尹才肯接受聘请。
伊尹到商的都城时,商汤亲率百官迎接。在王宫,伊尹向商汤谈论君王之道,商汤听得心悦诚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商汤觉得伊尹确实有辅佐君王的才能,把他推荐给国君夏桀。可是夏桀见了伊尹,寒喧几句,就不再理会了。
夏桀荒淫无道,倒行逆施,伊尹料定夏王朝迟早要灭亡,便跑回商汤那儿。商汤见夏桀不肯重用伊尹,于是拜他为相,授以国政。伊尹当权后,努力帮助商汤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商很快强盛起来,为推翻夏王朝的统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与商汤得伊尹的故事相似的,还有武丁得傅说,周文王得吕尚。这两人的事迹在史籍中均有记载。傅说未遇武丁之前是筑墙的奴隶,武丁微服私访,发现他是个治国的贤才,在想办法说服群臣和贵族后,傅说才得以拜相;吕尚年轻的时候,在商朝的都城朝歌以屠牛为业,后来又在孟津开个小饭馆谋生,直到年老时仍很贫困,靠钓鱼为生。周文王一次打猎时遇见了他,通过交谈,发现吕尚很有治国才能,于是“载与俱归,立为师”。这些都是正史中记载的故事。
在世卿世禄制度下,“出于贱民”的伊尹、傅说和吕尚等人,凭着出众的才名,博得天子或诸侯的器重,先后被委以重任,一跃成为人中龙,当然与君王的重才任贤意识有关。但他们若不具备治国才能,或是缺了相应的机遇,恐怕也会默默无闻,在岁月的风尘中湮没而无人知晓。
诸子争鸣与游士竟进
1.社会巨变与士的兴起
周室东迁以后,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大国吞并小国。相传西周时期有一千八百国,到了春秋中后期,兼并为一百多个,在政局上能起作用的有十几个。到战国时,只有七个大国十几个小国。
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解体,社会上兴起了一个新阶层——士。士处于贵族与庶民之间,来源比较复杂,有没落的贵族,有走向城市的自耕农,有新兴的大宗族成员。他们的地位虽然不高,很多却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通晓天文、地理、历算等方面的知识,有的擅长处理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务;有的虽然不很杰出,但能击剑扛鼎,仿鸡鸣,学狗叫,为主人解决种种困难,因此也受到重视。
在激烈的争斗中,诸侯国为了能立于不败之地,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譬如兴修水利、变法改革、任贤纳士等。其中任贤纳士尤为重要,因为政治和经济上的强大,固然是争霸的重要条件,而有效地吸纳、任用贤士,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恰好是增强政治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很注意人才的选用。
当时,各国养士、用士的风气很浓。如诸侯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惟恐延揽不及;公卿如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等,门下的食客都号称有三千人。坐食于诸侯、公卿和大夫府第的士人,纷纷出谋献策,为主人排忧解难。因为士人在各国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士人尤其是知名贤士,更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和延请。
秦穆公得百里奚,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人代自己去晋国求婚。晋献公把大女儿许配给穆公,并送了一些奴仆作为陪嫁。奴仆中,有一个人叫百里奚,是晋献公攻灭虞国时捉来的俘虏。
送亲的队伍走至半路,百里奚逃跑了,却在楚国的边境被人抓住。楚人弄清他的身份后,让他住下来放牛。由于技术好,百里奚放养的牛都很肥壮,所以很快就出了名,连楚成王也知道他的名字,于是被派他去南海牧马。
不久,秦穆公获知百里奚是位贤士,打算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又怕楚国不答应,便采用群臣的计谋,派使者到楚国,声称:穆公夫人有一个陪嫁的奴仆叫百里奚,躲在楚国,现在愿以五张黑公羊皮把他赎回去。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楚人对他不是十分了解,自然就答应了。
一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百里奚打开囚车,待若上宾,并向他咨询国事。百里奚说自己是亡国之臣,不值得穆公如此器重。穆公回答说,虞国的国君不用你,所以灭了国,这不是你的过错啊!
百里奚再三礼让,秦穆公坚持要与他商讨富国强兵之策。两人谈了三日,百里奚的见解与主张,让秦穆公叹服不已。最后秦穆公将国政大权交给百里奚,封他为“五投大夫”。百里奚又推荐自己落难时的朋友蹇叔,秦穆公也派人用厚币接来,封了官。
由于秦穆公能不拘一格地招纳贤士,重用贤士,所以生产发展很快,称雄于西戎,从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之所以兴起那么多的士人,一方面是诸侯需要利用他们,来维护自身邦国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士人一旦被起用,不仅治国主张与策略得以实现,财富爵位也会随之而来,这是士四方奔走、投身诸侯门下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