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50年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8-1字数:版次: 1页数: 38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I S B N : 978750042595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部献给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华诞的学术著述,一年前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而启动研究与写作。新生的共和国文学历尽颠踬顿踣,穿过风风雨雨,终于通向了阳光地带。作为伴随着共和国脚步成长和我们,自然为共和国文学日益拥有的历史主动性与进取性而感奋,也为它行进过程中曾经表现出的自身的惰性、过失与弱点而省思。今天,当我们回望来路,又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变动时期,理应将文学的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社会理性和人文情感辩证地统一起来,站在学理的层面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
五十年的风雨鸡鸣、沧桑记忆,毕竟提出了许多值得深究的文化/文学话题。在共和国五十年华诞之际,我们的文学有一道庄严神圣的落幕,这些学术话题,自然有待于继续思考和探索。
目录
绪论 关于共和国文学
一、“共和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二、文学演变与历史关联
三、文学实绩和当代性特征
第一章 毛泽文艺思想阐释
一、新文化猜想与战时文艺主张
二、亲和民众的思想倾向
三、文艺功能观的内在矛盾
四、“中国化”的现代性经验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文艺体制的建构
一、“一为”与“二为”
二、由“改造”到“引导”
三、文学组织与作家的体制化
四、文学创作的运用与管理
第三章 创作主体的姿态与心态
一、跨时代作家的转变与调适
二、歌哭与共:和共和国一起成长
三、蹉跎岁月:苦难中的想象
四、文学新人的形式求索
第四章 新人物形象的形成与调整
一、工农兵形象的确立与净化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成长”特质
三、“英雄典型”的身份与类型化
四、“中间人物”的策略性命名
第五章 农民文化与乡土之恋
一、与黄土地亲近的文化血缘
二、乡村记忆和乡土文本
三、家族故事与土地神话
四、田园诗情与信仰之地
第六章 城市时代与城市文学
一、城市化进程与文学的转折
二、物化主题及其现实表现
三、迷濛中的生长
四、田园诗情与信仰之地
第七章 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
一、女英雄模式与性别泯灭
二、文化寻父与颠覆男权
三、家园回望与重写母系
四、女性写作的期待与限度
第八章 现代主义的兴起与文学的多元化
……
第九章 一体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学
第十章 文学批评与批评家的选择
结语 终结与开始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阐释
对共和国文学的理解和叙述,离不开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也可以说,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是阐发共和国文学发展的关键。这不止是说,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指导或规范了文学的方向,在那一时代是一家独尊、至高无上的文艺思想,并形成了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学思想形态;同时,作为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仍将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它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不仅作为研究对象为我们长久地关注,而且仍然是我们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指导、支配、影响着文学生产、文学研究以及我们的思维、情感方式。
毛泽东文艺思想虽然在建国后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贯彻和执行,但它在延安时代就已经成熟,并在局部地区诉诸实践。《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新民主主义论》构筑了新文化的蓝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具体指出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这些内容不同的著作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并确定了它的基本主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毛泽东并不是在文学的知识范畴内来阐发他的文艺思想的,而是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是他实现社会变革整体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就他的文艺思想来说,虽然与马列主义、中国文化传统都有联系,但它的源流关系很难找出一脉相承的明晰线索,甚至模糊了古今中外的界限。这也符合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理解。或者说,毛泽东的思想来源,既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学说,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它更来自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来自他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理解和想象。这也是他与专事理论创造和知识建构的一般学者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