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杜继文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5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047059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杜继文先生的佛学论文集。杜先生发表、出版了一系列佛学论著,尤其在佛教思想史方面别有建树,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本书稿论述了梁启超、章太炎、吕澂等人的佛学思想,还收录了杜先生近年来为后学写的序言和评论等。本书稿是杜先生的精华之作,有很高学术价值。
目录
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
佛经解读与当代随想
佛教哲学中的自由与必然问题
有关佛教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略论康僧会佛学思想的特色
简说《华严经》中的卢舍那佛
禅,禅宗,禅宗之禅
《中国禅宗通史》导言
洪州系的农禅学和农业乌托邦
评梁启超的佛教救世思想
从《无神论》到《建立宗教论》——兼论章太炎对佛教的选择
吕激佛学思想初探——为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作
我听《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认识藏传佛教的重要前提——读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
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序
李中、方广铝《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序
魏道儒《白话坛经》序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序言
何劲松《日莲论》序
何劲松《东亚佛教研究》序言
何劲松《韩国佛教史》初版序言
王志远《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序
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序
《佛教汉译经典哲学研究》中的二组结语
儒释三议
中国儒家的历史命运和儒家的基本精神
书摘插图
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
在讨论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佛教是一个受到注意的对象。它产生于古印度,曾盛行于中亚,约在西汉末年传入内地。对于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而言,佛教是外来文化,当然不是正宗。因此,从它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开始,就受到非难和排斥。由汉魏三教之辩发端,到两宋以后的道学家,代有排佛大师出现;动用国家机器大规模的毁佛运动至少有四次,一般行政限制不可胜数。但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佛教没有销声匿迹。它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迭经演变,终于成了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但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当做认同的一大因素,而且俨然以华夏文化载体的资格,影响于东邻和南邻。
这种现象需要得到解释,而且已经有不少解释。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就是佛教中国化——被中国同化了。
我赞成这个说法,这是事实。需要强调的是,佛教的中国化绝不是单向的,仅表现为孟子所谓“用夏变夷”的一面,而是双向的,也有使夏“变于夷者”的一面。而恰巧对于后一面,我们的研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佛教是历史上首次向我国国内固有传统作强烈冲击的外来文化,它的传入引起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至人们思维模式的变化,今人有时不易想象。佛教有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它的被接受,从根本上改变了秦汉两代力图划一的文化结构,另竖起了一个“道统”,意义是深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