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创新、技术跨越与中国产业成长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经营管理,
作者: 苏启林等著
出 版 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4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58805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立足点在于产业层面,预测产业成长变迁、识别新进者的创新机会是一个很大的亮点。相对于波特(Porter)竞争理论而言,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破坏性创新理论更适合于起步较晚、在竞争中处于后进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一个赶超的发展态势,急需一个合适的创新理论支持。印度第一个在国家战略上利用破坏性技术创新理论“破坏”主流国家,印度的软件业、制药业率先以低端破坏进入主流市场,并在主流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与以往的技术创新理论不同,破坏性创新理论认为从纯粹的技术轨迹看产业发展变迁是片面的,将技术创新策略与市场策略相割裂也是一种不当的做法。很少有一种技术或商业创意本质上具有维持性或破坏性。相反,它们的破坏性影响必须融入一项战略之中,即必须和市场战略交叉来看。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满足另一价值体系所要求的性能时,这种技术就能侵入那个体系,并迅速击败既有技术,改变技术轨迹。
本书的研究撰写,力图在梳理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破坏性创新理论框架研究和解释产业成长,寻找中国的破坏性机会,利用后发优势在竞争中跨越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本书通过对汽车业、制药业、软件业及创意产业等中国(主要是广东)重要产业的规范性分析,研究中国未来产业的破坏性创新机会及成长路径。本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产业层次上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目录
第一章破坏性创新理论演变分析框架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轨迹
第二节破坏性创新理论发展与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破坏性创新数学模型与实证研究
第四节 关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争辩
第五节小结
第二章制药业破坏性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制药业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第二节 制药业的破坏性创新:国际经验
第三节 制药业的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
第四节 制药业的破坏性创新:案例研究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汽车业破坏性创新发展
第一节 汽车业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际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破坏性创新
第三节 自主品牌轿车历史路径选择:“破坏”初现
第四节 自主品牌轿车未来路径选择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企业级软件业的破坏性创新
第一节 企业级软件业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企业级软件业破坏性创新:核心模式与国际经验
第三节 企业级软件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
第四节 企业级软件业破坏性创新:案例分析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企业破坏性创新案例研究
第一节 网易互动娱乐
第二节 巨人网络
第三节格兰仕
第四节 新东方教育科技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破坏性创新理论演变分析框架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节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轨迹
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人员已经对新技术的商业潜力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追踪研究。熊彼特(Schumpeter,1934)和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1935)是这一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他们指出:“由新技术与新技能所导致的技术变革与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过程的长期波动,创造或重新定义了企业与现有市场。”此后,具有破坏性(突破性)的新技术一直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先后形成了几个有影响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技术周期理论、技术轨道与S曲线理论、突破性创新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
一、技术周期理论
技术周期理论最早是由厄特巴克和艾伯纳西(Utterback and Abem-athy,1975)提出的,之后托什曼和安德森(Tushman and Anderson,1986)在一系列的论文中发展了该理论。该理论运用性能改进的速率来识别突破性发明(radical inventions)。托什曼和安德森是从单一性能层面(single performance dimension)研究一段时间内性能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