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体系研究—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周沛 著
出 版 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27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56337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国外研究和国内实际,把社会福利的内涵具体化,并从“福利提供和福利提升”角度,深入探讨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问题。试图在社会福利体系构建基础之上,从社会福利概念辨析入手,就社会福利体系内各子系统以及福利社区化、福利多元化、社会福利行政等方面做深入系统研究,以推动社会福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挥社会福利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把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服务以及政府公共福利等几个方面构建成一个社会福利体系,是一种探讨性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福利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社会福利体系的专著。本研究把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职业化、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多元化、专门化的社会服务以及政府公共福利作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子系统加以分类研究。
全书共分八章,就社会福利概念,社会福利体系构建,社会福利体系中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源性,社会福利思潮交锋、政策选择与模式比较,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专业社会工作,福利社会化、福利多元化及福利社区化,社会福利行政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
周沛,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及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社区社会工作》等专著数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福利概念
第一节 社会福利
一、福利与社会福利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与意识形态基础
第二节 社会福利追求与社会福利目标
一、需要与社会福利追求
二、社会福利目标
第三节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特点
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三、我国福利体制的“单一保障性”缺陷及“福利系统性”分析
第三章 社会福利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社会福利体系辨析
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社会福利体系框架
第二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一: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保障的福利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政策性和制度化基础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以及“保障缺陷”
第三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二: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
一、社会工作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非单一物质性服务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特征
第四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三:多元化、专门化的社会服务网络
一、社会支持与社会服务网络
二、社会服务形式及其产业化
三、社会服务的网络主体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四:政府福利制度
一、福利国家与国家福利
二、政府福利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社会福利体系中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源性分析
第一节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同源性和异轨性
一、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关系
三、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关系
第二节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对象的同一性与交叉性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二、社会保障的对象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对象的同一性与交叉性
第三节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旨性与功能互补性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功能的互补性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保障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和谐发展
第五章 社会福利思潮交锋、政策选择与模式比较
第一节 社会福利思潮
一、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二、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三.保守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四、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政策选择
一、贝弗里奇报告的政策导向——凯恩斯主义的充分体现
二、俾斯麦的“想得到养老金的人最容易被驯服”的政策依据——保守主义福利观的体现
三、瑞典社会民主党的“人民之家”的政策选项——社会民主主义的具体实践
四、“里根革命”的政策改革——自由主义的复兴
五、中国福利体系的政策构架
第三节 社会福利模式比较
一、“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二、“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三、“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四、社会福利模式的比较
五、社会福利四类型与中国的社会福利模式架构
第六章 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专业社会工作
第一节 专业性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三、社会工作的特征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哲学基础与价值伦理的一致性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社会福利价值观的一致性
第三节 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三、社会工作推进过程就是社会福利的提供与提升过程
第四节 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自我提升”效果
一、以优势视角推进积极福利
二、“公民参与”理念的正态福利
三、“帮助网络”的福利扩大化
第七章 福利社会化、福利多元化及福利社区化
第一节 福利社会化
一、福利社会化释义
二、我国福利社会化的动因及兴起
三、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福利多元化
一、福利主体的多元化
二、福利客体的多元化
三、福利内容的多元化
四、福利实施手段的多元化
第三节 福利社区化
一、社区
二、社会福利社区化
三、社区是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最佳载体
四、福利社区化的实践途径
第八章 社会福利行政
第一节 社会福利行政概念及意义
一、社会福利行政含义
二、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工作行政的关系
三、社会福利行政概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社会福利行政中的社会政策和立法
第三节 社会福利行政的主要领域及管理
一、社会保障系统中的社会福利行政
二、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福利行政
三、社会服务中的社会福利行政
第四节 社会福利行政的组织构架
一、社会福利行政的纵向组织构架
二、社会福利行政的职能组织构架
三、社会福利行政的主要内容
书摘插图
第三章社会福利的体系构建
构建社会福利体系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需要,更是社会福利实施的需要。由于认知上的差异以及政策实施过程的不同,加之各国、各地区之间社会历史背景的特殊性,社会福利的体系构建和具体内容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福利体系决定了福利的具体内容,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福利的价值选择与实施方式,牵涉到福利对象的确定和认定,也涉及社会福利的学术研究,为此,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情的社会福利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社会福利体系辨析
本书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较为混杂,存在着不统一、不规范的实际情况而考虑的。为此,本节首先在概念的认知上对社会福利体系进行探讨。
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福利制度
(一)目前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观点
在通用的概念上,目前很多文章、专著和教材绝大多数运用的是社会福利制度这个概念。如钱宁的《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一书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使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再如范斌的《福利社会学》一书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福利实践的直接表现,包括体制和政策两个层面:“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社会为实施社会福利所做的有关制度安排,是实施社会福利所需要的体制和政策的总和,包括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
又如尚晓援在其《“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一文中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为达到社会福利状态而做出的集体努力(包括政府的努力)。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可以被理解为制度实体,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制度化的集体责任”,即一个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福利目标所承担的集体责任。在现代国家大规模地承担起社会福利的责任之后,社会福利成为“制度化的政府责任”。
在明确了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之后,学者们还就社会福利制度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做了分析。认为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权利,通过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形式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所做的制度安排,比如社会保险,公民的住房、教育、医疗服务保障及社会服务等等。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是特定范围和领域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指由国家立法确定的、专门为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性保障制度,如儿童福利制度、老人福利制度以及残疾人福利制度,等等。
按照这样的思路,一些学者就把工业化之后的西方社会以及1949年后中国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看做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更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脉络。“制度化的福利是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制度化的福利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它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诸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可以看到,目前关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观点大多与我们说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相似的,或者说基本是等同的。在绪论中我们已经提及,我国的社会福利是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系统中的最高层面,从概念外延看,是小于社会保障的。国(境)外学者大多没有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加以严格区分,甚至有混用的情况。国内学者则一般把社会福利置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大框架下来认识,虽很少有人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量齐观,但反过把社会福利的外延看成是大于社会保障的,则更为少见。
对于把社会福利看成是社会保障的观点,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尚晓援专门撰文研究探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概念问题。作者认为,社会福利可以从“作为状态的社会福利”和“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两方面去理解。社会福利状态实际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非常广泛的方面,包括社会问题的调控、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实现人的发展潜能。而作为制度的社会福利,可以被理解为制度实体,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制度化的集体责任”,即一个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福利目标所承担的集体责任。在现代国家大规模地承担起社会福利的责任之后,社会福利成为“制度化的政府责任”,但这种责任的内涵则因国家和地区而异。由于社会福利概念的宽泛和模糊,也由于政府大规模地承担起促进社会福利的责任,很多政府部门都承担着提供某种社会福利的功能,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很难把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制度实体来考察。因此,有些研究者把社会福利作为“制度化的政府责任”来对待。
由是观之,目前有学者认为社会福利是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同等的社会制度,他们所说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状态。而作为一种状态,随着政府责任的加强,也很难说就是一种制度实体了。
(二)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差异性
根据社会福利的实际内涵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用“社会福利体系”来“设定”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多种社会福利内容。“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不仅在概念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社会福利的具体实施中,在福利主体的确定、福利客体的认定、福利手法的选择、福利内容的设计、福利效果的完善等方面,都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特征。
从词源上看,体系(System)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上说,体系和系统是同一个层面或同一个意义上的概念,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由此,我们可以把社会福利体系看成是由若干具有福利性和利他性特征的制度性、专业性、服务性的,能够为公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保障、精神生活带来慰藉、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若干举措或手段构成的“福利整体”。
制度(Institution)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虽然这里仍然有“体系”二字,但是,这里的体系已经不是上面单独讨论体系时所具有的整体意义。制度应该是指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全局性、宏观性、政策性、政治性、方向性的某种体系,如社会制度、宗法制度、经济制度等等。例如,社会保障就是社会经济制度中的派生制度或附属制度,因此,人们事实上完全可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概念并付诸实践。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使用的社会保障制度概念,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下,根据我国国情构建起来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性制度。
把社会福利制度等同于社会保障制度,无非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加上了一些义务教育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等等,将其称之为社会福利制度。也有学者把社会保障制度看成是社会福利制度,如,认为社会保障是具有经济福利性、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三个层次,并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性保障措施。“在某种情况下,这一概念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概念范围更加接近。”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是为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确实是被等同看待的。
本书认为,如果从目前国内大多数人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看,所谓的“服务保障”“精神保障”以及“专业性服务”等明显不属于社会保障,而是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因此,社会福利体系不等同于社会保障制度,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第一,责任主体不同。社会福利体系的主体是包括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以及社区支持网络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体系,是多元化的福利主体系统。而社会保障制度(即所谓社会福利制度)则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从理论上说,政府承担着为全体公民提供保障和福利的责任。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