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就业生产率和减少贫困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人力资源/行政管理,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
出 版 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1字数:版次: 1页数: 181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55459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目前,全球有5.5亿人虽有工作但每天生活费用仍低于1美元。这些“工作中穷人”占全世界就业总量的20%。无论全球失业水平如何,对全世界大多数穷人来说,现实是他们必须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从事工作——经常是长时间工作,并且没有工作的基本权利和代表权,这种工作并不具有足够的生产性以使他们自己及其家庭摆脱贫困。尽管说就业是减少贫困的关键是正确的,但并非仅仅是就业,“体面的和生产性的”就业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这种就业挑战现已成为全世界的中心问题,这一点最近体现在全球化社会层面问题世界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提请人们注意,需将“体面的和生产性的”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中心目标,这是努力促进更为公平全球化的关键。同时,体面就业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到2015年全球人口中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中的核心地位也已被广泛接受,并日益成为国家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分析了创造就业、生产率增长和减少贫困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与这方面相关的主要问题。该报告调查了生产率的增长是否会导致就业的损失,以及如果发生的话其可能发生的条件是什么。鉴于生产率的增长要以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灵活性为前提,该报告还分析了保持一种特定程度的就业稳定性而不牺牲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话对于保持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平衡可以发挥一种核心作用。
该报告表明,缩小“全球生产率鸿沟”,尤其是在大部分人口从业的经济领域,如农业、小型企业或城镇非正规经济,对于消除贫困、促进产值和“体面的和生产性的”就业双增长是非常重要的。体面劳动具有多个方面,而获得足以摆脱贫困的收入的基本经济方面,最终必定来源于增长——产值的增长、生产率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长。
《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是国际劳工组织从全球角度分析当前就业问题的系列报告的第五份。
内容简介
《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就业生产率和减少贫困)》讲述了:生产性就业是体面劳动的经济基础。建立这种基础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核心挑战。对于亿万劳动者来说,体面的生产性就业仍然只是一种愿望,他们对日益攀升的失业现实或不能提供脱贫机会的就业感到沮丧。
《世界就业报告(2004—2005年就业生产率和减少贫困)》将三大相互关联的主题——就业、生产率和减少贫困——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对改善生产率进行投资可使就业者获得赖以摆脱贫困的收入和财富。拥有体面的生产性工作,劳动者将可能对子女的健康和教育进行投资,因而也是对整个经济的未来前景进行投资。
目录
概论及主要政策信息
1 就业、生产率和贫困方面的全球趋势
1.1 近期的全球发展
1.2 地区趋势
1.3 总结性评论
2 生产率对就业增长有利还是有害
2.1 引言
2.2 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2.3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和就业
2.4 重点关注就业集中的部门
2.5 服务业部门增长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2.6 总结性评论
附件2.1
附件2.2
3 农业依然重要的原因
3.1 引言
3.2 增长关乎减少贫困
3.3 贫困是一种突出的农村现象
3.4 农业增长与减少贫困
3.5 生产率和就业对减少贫困的影响
3.6 政策建议
3.7 总结性评论
附件3.1
附件3.2
附件3.3
4 提高生产率最有利的因素——稳定性工作场所还是流动性劳动力
4.1 引言
4.2 劳动力和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性
4.3 就业稳定性和生产率
4.4 “保护性流动”政策
4.5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期限
4.6 总结性评论
5 小规模经济活动和生产率差距
5.1 一种定义性的和实证性的概述
5.2 生产率差距
5.3 小型企业的存活方式
5.4 生产率鸿沟的社会层面
5.5 解决生产率差距问题
5.6 总结性评论
表格
1.1 每天收入1美元和每天收入2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全世界与各地区,部分年份,百分比)
1.2 每天收入1美元和每天收入2美元工作中贫困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全世界与各地区,部分年份,百分比)
1.3 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指标(全世界与各地区,部分年份,百分比)
1.4 2015年前实现工作中贫困人口减半所要求的GDP增长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5—2005年平均GDP增长率
1.5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部分农业指标(1993年和拥有数据的最近一年)
1.6 南亚地区部分农业指标(部分年份和经济体)
1.7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部分农业指标(部分年份)
2.1 生产率增长的理论效益:一个经济体的补偿机制
2.2 美国和欧洲的就业与生产率,1970—2000年(百分比)
2.3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增长与“补偿机制”
2.4 每天收入1美元和每天收入2美元贫困率变化的某些决定性因素,1970—1998年
2.5 城市非正规经济中从业人口百分比,部分国家,部分年份
2.6 就业的部门分布,按地区划分,1950—1990年
2.7 经济中服务部门的份额,按收入水平划分,1980—2000年
4.1 平均就业期限与期限分布,部分经合组织和拉美国家,不同年份
4.2 就业或就业能力保护?一种经合组织国家范例,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
4.3 哥伦比亚与美国男性私营部门工人就业期限平均年数对比,部分年份
4.4 墨西哥与美国制造业工厂就业分布对比,按企业规模划分,20世纪90年代早期(百分比)
4.5 阿根廷制造业的岗位轮换,按企业规模划分,1995—2000年(百分比)
5.1 部分国家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现行定义
5.2 部分国家的企业分布状况(%),根据规模级别,1999年(或最近有数据的年份)
5.3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分布(%),根据规模级别,1999年(或最近有数据的年份)
5.4 制成品出口中中小型企业份额,部分年份和国家
5.5 相对生产率:拉丁美洲国家的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部分年份
5.6 部分非洲国家人均增加值指数,按企业规模划分,20世纪90年代(250+工人类别=100)
5.7 东亚地区人均增加值指数,按企业规模划分,部分年份(500+工人类别=100)
5.8 制造业就业总量中中小型企业份额的变化,部分国家,部分时期,20世纪50—90年代
5.9 拉丁美洲正规经济制造业部门中中小型企业的产值、就业和生产率,20世纪80—90年代
5.10 工资和生产率差距,按企业规模划分,1960—1980年和1970—1989年
5.11 肯尼亚收入在月最低工资以上的中小型企业业主,1995年
5.12 肯尼亚中小型企业对家庭收入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中期
5.13 秘鲁生产率和收入的比率,正规/非正规,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图示
1 1980—2000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度增长与1980年人均GDP的对比(美元,购买力平价)
……
方框
书摘插图
2 生产率对就业增长有利还是有害
2.1 引言
《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就业议程》的核心内容涉及到两大问题,即促进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机会,以便使相关国家改善其公民的生活水准和获得长期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因此,国际劳工组织不仅关注创造就业岗位,而且还关注创造生产性的就业岗位,从而把创造低质量的就业岗位和创造体面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区别开来。
在相关国家的就业议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把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手段。然而,与此同时,在劳动者当中也常常存在这样一种担忧,即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以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替代劳动力,从而造成大批工作岗位的消失。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两个问题相互协调一致呢?
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生产率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工作岗位的损失,因为技术的进步会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使得公司能够用较少的工人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生产率的提高也同样会创造就业岗位,因为技术会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流程,从而带来市场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这种对就业的“创新性破坏”意味着生产率低下的公司将会退出市场,而新的生产率较高的公司将会取而代之,这也许会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甚至不同的地区。因此,对提高生产率的结果进行利弊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并成为制定负责任的就业政策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