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娄华英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18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176921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们的课堂》命名,展现了过去几年中学校在课堂教学革新方面的探索历程和经验。“道德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探究的课堂”虽是学校最初开展教学改革的共同愿景,但在全体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当初的愿景已逐渐化入现实,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课堂教学改革总论
第一节 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第三节 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
第四节 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
第二章 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
第一节 道德的课堂
第二节 生活的课堂
第三节 对话的课堂
第四节 探究的课堂
第三章 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
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开展
第二节 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改善
第四章 课堂教学改革的故事
从“模仿”与“创造”谈起
当信息技术遇到教学……
记我的“教学自我”的形成与建构
快乐成长源自校本研修
那一课改变了我
开发学习资源要以学生为本
抒发你内心最真挚的感触与体会——阅读教学目的性之我见
每一个贝壳都精彩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课课堂教学改革总论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亦是教育改革的最后堡垒。突破这一堡垒,我们便赢得了教育改革的胜利。但是,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注定其改革没有可供依循的成功模式。那些期望“找到放置在某处的有关教学的真理,而后开始从事最好的教学”的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教师都只能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实际的行动与研究中解决自己具体的教学问题。坚守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教学改革之路。
第一节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
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是在考察时代发宸的特征,响应课程改革的挑战以及分析学校发展现状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时代发展的特征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和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更新和传播。地处浦东新区高科技园区的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世界先进技术在这里汇集,信息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纳米技术等突飞猛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原有的农村已迅速转变为城市化地区。透过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缩影,我们充分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曰新月异和时不我待的飞速发展。显然,再保持原有的墨守成规的生存方式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成为整个时代的号角。新世纪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在教育领域,时代发展的新特征和新面貌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平衡,呼唤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功能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以形成全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由于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单向的传递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实际上抹杀了儿童天性中的创造潜能。因此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就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的挑战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改革的重心已转入教学领域。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在试图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文化。在实践领域,许多中小学借助制度创新、课程建设、校本教研、学校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积极谋求教学改革的突破,以符合课程改革的期望和时代变迁的需求。但当前在应试教育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的教学改革状况并不容乐观。“接受先于探究;记忆先于想象;应试先于发展”,这些剥夺意义与反思的做法成为教学领域陷入平庸与乏味的真实写照。①如何超越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的“建构式教学”,成为每所学校和每个教师所面临的基本课题。我们相信,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无疑有助于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教学实践面貌的改善和教学文化观念的重建。而教学改革的上述进展必将带动学生和教师生存状态的改善,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全发展的天地。
三、学校发展的现状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所公建配套的新学校,是在拆并了张江镇两所村校的基础上组建的。2002年9月,承载着各方的厚望与重托,学校终于开学了。立校初期,我校的师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沿江片的教师资源,这部分教师接受的教育理念较新,教育教学的手段也较为先进;而另一部分教师来自于张江镇两所村校,教师们勤勤恳恳,但苦于地段较为偏僻,接受的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生源主要来自于张江镇两所拆并的村校,经学生管理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家庭除教科书以外的藏书量为零,这样的现状也导致了不少学生的学力低下。面对学校薄弱的发展基础,我们意识到只有根据学校的真实状况,利用专家引领、教师互助、自我反思等方式改变学校师资的状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发展才有出路。2003年,经过调研,我们把“发展学习力,追求多元、和谐、卓越的学校主体文化”作为我校长期的发展总目标。何谓学习力?我们认为学习力就是一个人的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造力和最本质的竞争力。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首先开展了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读书阶梯活动,在教师中发起“教学论坛组织委员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充实了自我,完善了个性;而且也改变了教师,使认真学习,积极思考,重塑自身的教学观念,革新自身的教学行为成为许多教师的行动志向。上述活动所创设的良好革新氛围为学校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导着教学实践工作的重点。当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规范,并逐渐地改变着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我们在分析和比较传统教学观念与革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①,确立起指导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还是超越认识过程,其本身就是师生生活的过程
对“教学是什么”的回答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概念一般视教学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行为。例如《教育大词典》对“教学”词条的解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②这一概念揭示出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为基本方式的。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发生从无知到有知的质变,因此教学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认识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将学习看作单纯的认知行为。然而,学生心灵的完善绝不是理性单向度的发展所能实现的,恰恰相反,心灵的完善更多地依靠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传统教学试图“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
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并将其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离,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所在。教学的确包含着认识过程,但教学绝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在本质上它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地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教学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学本身即是师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本质的转变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教学中的师生双方与其说在开展教学活动,不如说在作为整体的人生活着。基于此,教学不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它本身就是生活,就是目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重要命题,他同样认为由于“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所以“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①教学本身作为目的表明教学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二、教学内容是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的学术性知识,还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长期以来,伴随着对理性知识的顶礼和对科学世界的独尊,教学内容被窄化为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所体现的学术性知识。教学内容中的非学术性知识被“边际化”。换言之,教学内容专注于符号化的学术知识,淡漠乃至遗忘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从而肢解了儿童生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呈现着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很少关注儿童的现存环境、生活背景和经验阅历,从而令儿童感到学习索然无味。原本儿童会如杜威所描绘的那样,在整体的生活中可以敏捷地、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不会意识到转变和中断,不会意识到割裂和区分。而现今的教学内容却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在屏障之内,多种多样的学科由于缺乏统整,给予学生的只能是分裂的经验,而屏障之外的社会生活又与屏障之内整日游弋于符号演算的生活相同异,致使儿童无法获得完整的生活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