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反贫困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上海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沈振新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7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080848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如何正视贫困,帮助这些收入较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构筑社会救助安全网是一个重大课题。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早,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本书就是对上海社会扶贫救助工作的全面总结,不仅以大量的资料记录了上海社会救助工作15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深入探讨了上海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和规律,反映了上海民政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本书历史资料翔实,文字表达优美,既可作为记录民政工作发展的史料,又可作为指导社会救助实践的教材。
目录
序言
1.谁是穷人
1.1关于贫困:从一般到广义
1.2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1.2.1 绝对贫困
1.2.2 相对贫困
2.“上海式”贫困
2.1“上海式”贫困形成综述
2.1.1 二元社会结构松动:贫困“从农村包围城市”
2.1.2 改革大潮迅涌:结构和体制双重转型使贫困凸现
2.1.3过速推动的消费观念:拉动了物价
2.2上海居民家庭收入贫富差异增大
2.2.1 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变化跟踪
2.2.2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层实录
2.2.3上海城市居民高低收入差异比较
2.3上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变化
2.3.1上海城市居民不同类型家庭主要生活支出情况
2.3.2上海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变化跟踪
2.4上海城市贫困家庭人口生活状况
2.4.1低收入家庭基本状况
2.4.2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
2.4.3低收入家庭的人口状况
2.4.4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
3.回眸:上海“低保线”的确定与调整
3.1初定低保线
3.1.1上海低收入阶层的界定
3.1.2低保线最初确定时的调查数据、分析和决策
3.2调整:综合的社会工程
3.2.1食物营养新标准
3.2.2 调整的前前后后:以1999年4月的调整为例
3.2.3 不需调整的前前后后:以2000年4月的不需调整为例
3.2.4最低生活保障线与最低工资
3.2.5 最低生活保障线与物价指数
4.“托底”:构筑社会救助“安全网”
4.1从建筑工地的安全网说起
4.1.1从工地到社会
4.1.2从高空到地面
4.2摸着石头过河:上海市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
4.3背景:基层自发改革的动因
4.3.1失业、待业与下岗
4.3.2物价:通货膨胀
4.3.3缺陷:传统救济制度之不足
4.3.4惯性:对救助的思维定势必须改变
4.3.5 共享:上海的经济发展有能力承担
4.4第一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出台
4.4.1 突破:一个关于“困难老人”的《意见》引发民政救助思路的突破
5.倾斜和压力:救助对就业的驱动
6.贫困的尊严:分类救助惠及更广泛低收入入群
7.蓝天下的至爱: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
8.任重而道远
后记
书摘插图
1.谁是穷人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至于什么是贫困,则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往往和政府一系列无偿的援助政策联系在一起,其政策性含义也显而易见。按国际通行的贫困概念,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只要你不是盲目崇拜GDP的快速增长;只要你不是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塑造“政绩工程”;只要你不是像鸵鸟一样把脑袋埋进沙子,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那么你就一定能发现我们的贫困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贫困是一个内涵很广泛的社会问题。那么,什么是贫困,谁才是穷人?以往传统观念上所说的贫困,主要是指物质经济生活困难,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贫困,可以从更深刻的角度和层面去定义、分析和理解。
1.1关于贫困:从一般到广义
一般说来,人们对贫困的认识主要是指收入水平低下。
国家统计局认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