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美)李丹著,张天虹,张洪云,张胜波译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40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1405715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富有新意的理论著作,评介了西方以中国农业和农民为主题的理论:斯科特一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与巨区论;关于中国经济史上技术突破的争论;解释19世纪中国农民起义的千年王国论、阶级斗争论与地方政治论;关于过密化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本书从社会科学哲学的高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剖析、总结和反思,对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社会解释的微观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西方有关中国研究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像本书这样“理论”的“理论著作”却并不多见,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相关研究者也会得到启迪。
作者简介
李丹(Daniel Little),美国著名的哲学家,1971年毕业于伊利诺大学,获数学学士和哲学学士学位,197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科尔盖特大学、卫斯理学院等大学任教,并在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任访问学者(1989-1991)。在此期间,他先后任科尔盖特大学教授会副会长(1993-96)和巴克内尔大学副校长(1996-2000)。现任密执安大学迪尔本分校校长和哲学教授,并兼任密执安大学主校的社会学教授。他还承担过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麦克阿瑟基金会(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MacArthur Foundation)的项目。
目录
译者的话
献辞
致谢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关于道义经济的争论
第三章 传统中国的区域体系
第四章 关于技术突破的争论
第五章 关于农民起义的理论
第六章 持续增长还是过密化?
第七章 概括及理论
第八章 解释
第九章 经验推理
第十章 社会本体论、因果机制与社会心态
引用文献目录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关于道义经济的争论
理论争论
道义经济的理论框架
在《小农的道义经济》(1976)中,斯科特研究了东南亚——主要是缅甸和越南——小农的社会安排和政治行为。斯科特集中研究了该地区20世纪30年代萧条时期的起义。他想要分析小农的生活环境和准则,以此作为理解这些起义的基础:它们为何发生、在何时何地发生以及为何如此众多的农村普通民众作出参加暴动这一代价高昂的危险决定。然而,起义毕竟是相当具有戏剧性的瞬间,斯科特也对解释普通的农村生活感兴趣:主从关系、慈善义务、乡村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规范性功能。
斯科特认为,存在一种小农特有的规范体制,这种体制产生于他们的“存在环境”(existential situation)——生态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存在环境”使得小农农业在鍸口水平(subsistence level)附近上下波动(1—2,13—15)。斯科特还认为,这个系统切实地塑造了个体行为。这是一种生存伦理:即一套规范,小农借此预测风险与生存保障,从而以这些规范来评价其周围的制度和人们。这种伦理包含生存权利以及一套与互惠联系起来的权利与义务。“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两个道德原则——互惠准则(norm of reciprocity)与生存权利——着手研究,这两个原则看起来似乎深深地蕴涵于小农生活的社会模式与禁忌之中”(167)。斯科特主张,生存伦理是超越文化的,因为它源于小农生活的结构性特征,而非来自文化传统或宗教价值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