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光:近代国学大家论著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作者: 冷成金,沈广斌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39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09134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国学之光——弘扬国学中所蕴含的精神资源与核心价值。
内容简介
国学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情景而变化的。对于国学定义的分歧,反映出的是国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国学的内在的生机。无论怎样定义国学,我们要做的,都不是对国学的全盘继承或复制,而是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而前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作者选择了梁启超、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王国维、顾颉刚共八位国学大家,予以简介。作者的选择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是因为儒学是国学的主体,所以文中更多地考虑了新儒家在国学中的地位与影响;二是侧重传统学术及其相关的争鸣。在简介完每位大家之后,都附有该大家的代表论著的选录,方便读者阅读,以利于读者获取对国学的直观感性的认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选择并不是全面的,更不否定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心中国学大家的标准是不同的。
作者简介
冷成金,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文学与文化的张力》、《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隐士与解脱》、《古道酣歌》等;古籍整理、编著有《苏轼》(词选注)、《陆游》 (诗选注)等。在《文学评论》、《东方》(韩国)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文章70多篇。有多部著作被翻译成韩文、日文出版。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学术辑刊《中国苏轼研究》。
目录
梁启超:未能忘情是政治.
熊十力:特立独行的哲学家
梁漱溟:在问题中生活的“最后的儒家”
冯友兰及其新理学
牟宗三:“良知坎陷”与道德形上学的重建
唐君毅:人文世界的“灵根自植”
王国维:在现代学术与文化传统的磨啮中
顾颉刚与“古史辨”
书摘插图
梁启超:未能忘情是政治
一、生平及著作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自幼接受传统教育,被誉为“神童”。1889年,17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并考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未中。在回粤途经上海时,结识了康有为,拜入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在康氏思想的影响之下走上了维新之路,于是有了后来的“康梁”之称。1895年再度入京参加会试。携手康有为,与在京应试举人联名发起了“公车上书”,震动全国。他先后主笔《中外纪闻》和《时务报》两大刊物,在《时务报》上发表了题名为《变法通议》的一系列文章,以政论宣传变法。1898年,维新运动开始后,他受到光绪召见,受命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宣传维新并与革命派初步接触。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以此为阵地,与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展开论战,坚持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影响很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回国涉足民初政坛。他加入熊希龄内阁,先后任司法总长、政治顾问,为袁世凯代言。1915年,袁氏复辟帝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帝制,被迫南下。年底,护国战争爆发。次年,梁启超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