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诸子百家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魏常海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60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10508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诸子百家]最初的含义,当指光秦各家学说,但在后世,则逐渐泛化为儒家之外各种思想学说的统称。本书中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医家、杂家等均有体现,还收入了玄学、神仙、佛教等家作品,间或亦有修身齐家一人物品评、神怪志异的内容。
作者简介
魏常海,1944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3-1984年赴日研修一年,1997年赴韩进行课题研究半年,2000年赴日进行合作研究与讲学五个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东方哲学和佛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十地经论释译》、《空海》、《东方哲学概论》(合著)。合编《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主编《韩国哲学思想资料选辑》,《神州文化集成》丛书(75册)副主编。
目录
论六家要旨
汉书艺文志(一)
汉书艺文志(二)
汉书艺文志(三)
汉书艺文志(四)
汉书艺文志(五)
汉书艺文志(六)
汉书艺文志(七)
汉书艺文志(八)
汉书艺文志(九)
汉书艺文志(十)
汉书艺文志(十一)
汉书艺文志(十二)
汉书艺文志(十三)
汉书艺文志(十四)
汉书艺文志(十五)
汉书艺文志(十六)
汉书艺文志(十七)
老子(一)
老子(二)
老子(三)
老子(四)
老子(五)
庄子逍遥游
庄子养生主
庄子人间世(上)
庄子人间世(下)
庄子德充符
文子九守(节选)
列子力命(节选)
列子说符(节选)
关尹子(节选一)
关尹子(节选二)
冠子(节选)
亢仓子(节选)
尹文子(节选)
无能子(节选)
阴符经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节选)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节选)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节选)
新语无为
淮南子原道训(节选)
淮南子览冥训(节选)
素书
抱朴子内篇论仙(节选)
真诰甄命授(节选)
云笈七签(节选)
悟真篇石桥歌
墨子兼爱中
墨子非攻中
墨子节用
慎子(节选)
韩非子说难(节选)
韩非子孤愤(节选)
韩非子解老(节选)
公孙龙子
六韬(节选)
孙子兵法(节选)
孙膑兵法威王问
吴子图国
管子水地
吕氏春秋贵公
吕氏春秋诚廉
新书大政上
新书过秦论上
盐铁论非鞅
申鉴杂言上(节选)
两同书得失(节选)
法言学行
颜氏家训慕贤
颜氏家训勉学(节选)
刘子防欲(节选)
鬼谷子捭阖
长短经大体(节选)
论衡论死(节选)
人物志材能
庄子序
世说新语(八则)
文心雕龙宗经
山晦经海内经
搜神记三王墓
三教平心论(节选)
牟子理惑论
四十二章经(上)
四十二章经(下)
安般注序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节选)
肇论不真空论(节选)
摩诃止观(节选)
成唯识论述记(节选)
华严金师子章(上)
华严金师子章(下)
信心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上)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下)
永嘉证道歌(节选)
禅源诸诠集都序(节选)
净土疑辨
龙舒增广净土文净土起信(节选)
后记
书摘插图
论六家要旨
【导读】
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是武帝新设的官职,掌管天时星历,“近乎卜祝之间”;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文献典籍。司马谈的学问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学天官于唐都”,其二是“受《易》于杨河”,其三是“习道论于黄子”。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年)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临死之前,司马谈嘱托儿子司马迁道:“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热切地希望司马迁完成未竞的大业,而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终成一代史学大师。
司马谈流传下的《论六家要旨》一文存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第一次分析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概括并论述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它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即所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而并不“纯任德教”(《汉书元帝纪》)的思想。该文也为西汉末期名儒刘向、刘歆父子给先秦诸子分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