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珍品赏析第十辑 伊秉绶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理论,
作者: 洪文庆主编
出 版 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32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563094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上天对中国人是如此垂爱,给了我们多彩多姿的文字和毛笔。靠着它,多少先哲排遣了心中的孤独和抑郁,抒发了个人的情思与壮怀。书法深厚的内涵和特质,可以言志,可以载道,又可以自娱娱人,修身养性。想要写书法,只须一张桌子,一套文房用具,几本字帖,就能徜徉于无限宽广的时空中。基于这样的特质,书法拥有广阔的民间性格与民族特色。作为一种创作的媒材,书法更蕴藏著无限的艺术性与可能性,是我们中国人无比珍贵的大宝库。拜读这套《书艺珍品赏析》,知道它是一套体系清晰,深入浅出且图版印刷极为精美,内容涵盖极广的丛书,正是我理想中的书法艺术敲门砖,因此我乐于将它推荐给喜欢书法的社会人士。
——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家园。在科技高速发展、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置身于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寻根,需要回归精神的家园。打开《书艺珍品赏析》丛书吧,它意味着叩开精神家园的大门,满园芬芳,欢迎您来尽情采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
将书写作为一种艺术,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我从小勤习书法,临帖写字,把字写得跟前人一模一样,这是一种心性、耐性以及眼力的训练,等同于西方艺术里的素描训练,训练了我准确把握比例、造型的能力。可惜具有优良传统的书写艺术,在电脑化的时代里逐渐衰落。不过,可喜的是,这套《书艺珍品赏析》丛书,挑选了从古至今50位书法家及10个与书法相关的主题,通过介绍和比较,让人轻松地了解书写艺术的演变及其要义。这在今天难得书写的社会里,尤其值得推荐。
——著名画家、建筑师:陈其宽
内容简介
伊秉绶的书法成就以隶书最高。他是在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上,深入地抓住汉隶的精髓再加以变革,使其书法艺术展现出雄壮宽博的金石气及古韵苍厚的书卷气,故能在崇尚金石碑铭的清代书学中,独树一帜,甚至以古人的美学境界改造了时代的审美性趣。
目录
伊秉绶(1754-1815)
《节临张迁碑》
《隶书寿泉大兄属书》
《隶书五言联》
《隶书五字横幅》
《隶书六字横幅》
《临古法帖一则》
《行书四条屏》
《致东方书》
《致惕甫书》
《行书七言联》
《行书》
《蔷薇花诗》
《五言诗》
古穆淳厚沉雄壮丽——伊秉绶的书法气格
伊秉绶和他的时代
书摘插图
《节临张迁碑》
轴纸本138.9cm×38.1cm四川省博物馆藏
此临作原文为: “中平三年,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书家临作分为3行,前2行,行10字,末行9字,末行最后一格落五字行楷书款“张迁碑,秉绶”,款下钤白文印“所谓伊人”。伊秉绶此幅《节临张迁碑》与其说是临写,还不如说是创作,至少可以叫做再创作。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此时伊秉绶隶书的笔法和结体已自成体系,他在临写时虽然眼睛对着字帖,但下笔时的用笔已带有伊氏特征,重顿铺毫涩进,结体上他摒弃了原帖中字与字之间的散落变化,经过他的概括加工和取舍,使得临作中的字与字无论是纵行还是横列都显得稳固而整饬,但是这种整齐划一却不是简单的如排珠算子一般地毫无生气,而是抓住了原帖中字态朴拙的特点进行了夸张和强化,在他的作品中以较为直白的线条和结构表现出来。细看起来,行列之间依然有参差错落之变化,把生趣表现在微妙之处,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原帖与临作的区别所在。
“中”字由原帖的纵向取势变为临作中的横向取势,缩短“中”中间的竖画的长度,使得这个字更为扁平朴拙。“年”字原帖中上两横富于变化,在临作中作者舍弃了这种变化,而是不拘小节地写成几乎一样长短,没有任何变化的平画,整齐而敦厚。“二”字作者将本来已经是不太明显的波画更加弱化,雁尾处只是稍稍提笔便上收了。这种将雁尾笔画弱化的写法在伊秉绶隶书中很为常见,此种笔法去除了隶书俏丽的特点,更加朴实无华,是伊秉绶隶书风格的重要表现特点之一。“月”字由原帖中的横向转而纵向取势,临作中如果也是横向取势,则左边的撇画将毫无疑问地卷起向上,这与伊隶书整体风格显然不太统一。因此变形而取纵向,弱化撇画过度上翘,这种变化其实与伊秉绶一贯地宁简勿繁的用笔相吻合。“节”字强化上下部分的大小对比,使得字势愈发雄强气厚,右耳旁竖画由斜势变为直势,同样是为了取得整饬的效果。“日”字在临作中被压扁撑开填满左右空间,把“日”字写成了“日”字。“君”字撇画左移使中宫宽松,左右撑开,显得稳固异常。“吏”字同样弱化了略显花俏的上翘撇画,又拉长了捺画,使整体风格统一而且重心平稳。“韦”字在原帖中上小下大,临作中处理成宽窄基本一致,在整篇当中却不显突兀。“声”字作者改变了字的结构,使上下结构变成了左右结构,避免了与右边“旧”字上下结构的雷同。
《节临张迁碑》用笔沉雄厚重,为了达到古朴敦厚的艺术效果,他在临写时舍弃了原碑的诸多变化以及弱化了许多不统一的因素,直率不做作,字字重心平稳,气魄宏伟。但他也不是一味求统一而缺少变化,而是独具匠心,在工稳中蕴涵许多意外之趣,刚中寓柔,柔中见刚,令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