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会计准则研究
分類: 图书,管理,会计,会计理论,
作者: (美)陈立齐 著,陈穗红,石英华 译
出 版 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8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51335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就像《经济学家》周刊所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民众的“普遍财务文盲”。本书所言的会计原则将有助于读者了解政府的财务数字。
——本书作者,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教授陈立奇
本书客观分析了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美国政府会计实务,把握政府会计改革的国际趋势,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务进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本书集作者几十年研究心得总结,深入地分析和介绍了美国政府会计的发展过程,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发现可供中国政府会计改革借鉴的经验教训,而且可以获得研究美国政府财务状况的工具。
——本书译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穗红
内容简介
每年美国政府会计人员都公布其年度政府财务报表,告诉人们关于政府的财务现状、财务绩效和现金流动状况等。政府官员们不能声称他们没有获得关于财务“定时炸弹”的预先示警。就像一句中国谚语说的那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理会这些信息将会导致对政府的损害,最后也是对人民的损害。
本书不是对美国政府会计的实务描述,而是尝试着从理论角度对美国政府会计准则进行分析和归纳。本书试图回答4个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美国政府会计准则?
2.谁制定准则?
3.他们如何制定准则?
4.美国的准则及制定准则的方式对中国目前的政府会计改革是否有用?
作者简介
陈立齐,会计学博士,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会计系主任,教授,改府会计国际比较研究(CIGAR)学术交流网创始人之一,曾任美国会计学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部的主席及北美华人会计教授会会长。1983年创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年刊并主编了九卷论文集,曾任多个学术刊物的编辑顾问。曾任职于美国全国政府会计理事会、国会审计署、审计长的研究教育顾问团。现为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特聘教授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从事多项国际咨询,发表政府会计、预算和财务管理相关论文70余篇。2008年获美国会计学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部“终生持久贡献奖”。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本书的目的、重要性和范围
一、目的
二、重要性
三、范围
第二节 为什么学习美国政府会计
一、学习美国政府会计的原因
二、政府会计的革命
三、现代政府会计的要素
第三节 内容概览
第二章 美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与政府会计理论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美国经济环境的特点
一、美国公共部门的统计概况
二、政府服务与筹资
第三节 美国政治环境的特点
一、联邦主义
二、代议制民主
三、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四、法治
第四节 探寻对政府会计有用的政府理论
一、政府作为制度
二、政府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对政府会计的意义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历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改革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确保财务诚信
二、第二次改革浪潮:支持以法律为基础的财务管理
三、第三次政府会计改革浪潮:改进受托责任和透明度
第三节 联邦政府会计改革
一、制度问题
二、概念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制定准则的制度、应循程序和产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制度分析
第三节 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
一、使命、范围和权限
二、资源支持
三、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活动
四、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产品
第四节 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一、使命、范围和权力
二、资源和支持
三、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活动
四、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品
第五节 关于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五章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结构
第六章 当前发展及主要问题
第七章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在中国的适用性
美国政府会计关键概念及术语中英文对照
书摘插图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本书的目的、重要性和范围
一、目的
撰写这本书是为了向国际读者,特别是中国的研究人员、学者、教授和学生,阐释美国政府会计的精髓。他们可能仅有有限的时间,而且最初往往总是希望对美国政府会计有一定的了解。可惜由于制度的关系,美国没有一整套全国通用的政府会计准则,而是有两套分开的会计准则:一套是联邦政府的,另一套是州和地方政府的。在外国人看来,或者从国际视角来看,这两套准则的相似性比其差异可能更为重要。然而,美国政府会计学者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某层政府,而实务工作者也只关注其工作职责。教授讲授政府会计和学生学习政府会计主要是为注册会计师(CPA)考试做准备。尽管如此,联邦政府会计目前还没有纳入注册会计师考试。因此,本书至少同时介绍这两套准则体系,以便读者能够把握美国政府会计的主要特征。“协调”这两套准则超出了本书的目标范围,也非作者能力所及。但是,作者试图提出一套初步的原则体系,因为一个人几乎不可能记住80项准则的标题,更不用说具体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