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杂录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季羡林 著
出 版 社: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1字数:版次: 2页数: 19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83837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选集,而且并非是作者其他散文选本中的“老几篇”文章,而是标新立异地选取了其他看似平凡、实际上却别有价值的文章,以飨读者。连作者都不得不赞叹自己的文章经过编者的删选,颇有点石成玉的成就。
季羡林,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深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他自身。他是极为单纯的,单纯到不染毫纤的自然,从那朴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种崇高人格的震撼力……
作者简介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主要著作:《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杂记》《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论人生》等;译著:《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
目录
首版自序
救救小品文
谈翻译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点意见
漫谈比较文学史
语言混乱数例
关于神韵
一个故事的演变
梵文《五卷书》: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中国文学在德国
“猫名”寓言的演变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罗摩衍那》在中国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
《季羡林选集》跋
龟兹壁画展前言
《季羡林序跋选》序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文史知识》百期祝词
我与《世界文学》
我的处女作
我和外国文学
我和外国语言
我的书斋
访绍兴鲁迅故居
在敦煌
忆念胡也频先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书摘插图
救救小品文
自从鲁迅先生把小品文封为小摆设以后,一向沉寂的小品文蓦地热闹起来。但它却倒了霉。
中国是小品文的国家,这只要一想就会明了的。在外国,所谓文学者往往分为诗歌、小说、戏剧三大类。小品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在中国呢,小说、戏剧是不被人认为是文学的,剩下的只有诗歌,来填这个空的是小品文,所谓某某文集者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品文,而这些文集的作者就正占据着文学史顶显赫的篇幅,例如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不都是每天挂在人们嘴上的吗?
然而在这样一个小品文的国家里,小品文却一向给人利用。
在极渺远的时代,我们就看到小品文的萌芽,似乎一下生就走着黑运,给大人先生们拿来做载道的工具,一直到魏晋六朝,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人们用小品文来说自己的话,然而引起了哄笑和嘲讽,说自己话的小品文也就被埋在这哄笑和嘲讽里,度着自己的暗淡的命运。
于是到了明末,我们又看到人们用小品文说自己的话。然而又引起了哄笑和嘲讽,说自己话的小品文又被埋在这哄笑和嘲讽里,外面又贴上满洲皇帝禁书的封条,喘不上气来,一直到新文学的起来,小品文依然在寂寞暗淡里活下去。
最近又有人说新文学的成功就是小品文的成功了,他们提倡小品文,提倡明末人的小品文,这使我高兴,我自己想,不管怎样,居然有人在哄笑和嘲笑里注意到小品文终归是好的;然而不久我却发见他们作起斗方诗来,我才知道他们都是名士,只有名士才能把白话文里加上之乎者也,而美其名日语录体,在名士们自己摇头摆尾之余,恐怕很有一些陶然的逸趣,但在我们俗人看来,却正像看一个猴子穿起人的衣裳来,扭捏作态,顶大的用处也不过催人呕吐。明末的小品文是好的,但我们却不愿意看见死鬼在活人身上复活!
然而我们终于有了小品文大师,小品文也终于倒了霉。
于是鲁迅先生看出小品文的危机来了,接着是一片闹嚷嚷哄声。鲁迅先生是说了自己的话,但在这哄声里我们却听不出什么东西,先是热烈地攻击小品文,仿佛小品文这三个字就反革命,无论是谁,只要作小品文就是封建余孽,因为英国小品文作家特别多,于是我们这些聪明而又勇敢的批评家(?)又把英人的意识鉴定了一下,结果判了英人是毫无希望的民族,一个响应着一个,这哄声延长下去,个人都把自己的嘴脸表演一番,但在这庞杂混乱里我却只见到愚妄与浅薄!
接着是一个转机。人们发见了,小品文是随便可以注入任何东西的,他们不再骂小品文,而只骂小摆设似的小品文。他们要求匕首,于是又一个接着一个,把自己的嘴脸表演一番,这哄声终于又延长下去,拿着纸剪的匕首,他们要的,坐在软椅里喊着拿匕首却动也不动的,他们要的,从没看到过匕首,只把自己梦里的影子画出来的,他们要的——他们要一切这样的匕首,但有谁有过真铁真钢的匕首吗?上帝知道。
小品文终于给他们利用着,终于倒着霉。
而且还要倒下去。在混乱庞杂里我们要救救小品文,我们要小摆设,只要它真的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我们将不眩惑于纸糊的大摆设,我们也要匕首,只要它是真铁真钢的,我们将不眩惑于纸剪的玩意儿。我们绝不能忽视了文艺里的“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