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与傅聪谈音乐(傅雷经典作品选)(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文库)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书信日记,
品牌: 傅雷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页码:376 页
·ISBN:7801155122
·条形码:9787801155108
·包装版本:2002年3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傅雷家书与傅聪谈音乐》(傅雷经典作品选)收录其《傅雷家书》、文艺评论、美术论、音乐论、著译序跋和小说散文等多种。其中《傅雷家書》出版十八年來,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發行已達一百多萬冊。傅雷有渊博的艺术修养,他对西方文艺作品翻译工作的贡献,已被公认是第一流的;他对西洋音乐的知识和理解,也是少有的(因此他能够培养出一个傅聪来)。在《家书》中,傅雷经常对傅聪谈论音乐、美术、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他的知识丰富,深入浅出,读了令人不忍释手。读了《家书》,他的热情和博识又在我面前发出炫目的光芒。傅聪兄弟公开了这些家书,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傅雷的学问、风度、修养、思想,通过卓越的艺术语言出现在人们面前,使读者感到一位和蔼、热情和严肃的学者在和你促膝谈心。我觉得《家书》是很值得今天的文艺青年认真地阅读的好书,他会使你感到无穷乐趣。——黄苗子《读〈傅雷家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一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的父亲,却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见的。
作者简介傅雷(1908~1966),我国一代翻译巨匠、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生涯历37载,翻译作品达34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夏倍上校》等名著15部;译作约五百万言,现已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近年来,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一版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已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性格刚毅,在文革之初即受冲击,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女士双双愤而弃世,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媒体推荐干干净净的傅雷
作者: 刘水清
很难想象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是怎样一个古怪的夜晚!也许那夜就像打翻一瓶墨水,整个一张稿纸没有一点洁白 的地方;也许那夜狂风大作,雷霆万钧,偌大的上海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许那夜花好月园,竹影摇窗,与从前的夜未来的夜别无二致。然而就在此晚,午夜已过,凌晨刚至,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象风吹绉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自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为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傅雷一生脾气暴躁,因而大大小小的折磨在所难免;可是每产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多亏他有一个贤惠善良的妻子。朱梅馥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此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正因为“缺一不可”,如今大祸临头、在劫难逃的傅雷,不免要带上爱妻到天国走一遭了;而忠贞不渝的梅馥如影随形,甘愿相濡以沫,爱河饮尽九泉下。这是中国文坛一则多么凄艳寒凉的千古佳话!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傅雷把这种严谨的为文之风又用在教子上。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重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生丧失礼貌的响声。对孩子做到了无微不至,仁至义尽,把孩子打造得璞玉浑金,天然所成。按他的话讲“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他不仅把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翻译给中国读者享受,还把一个饮誉海外的音乐家的儿子傅聪献给了全世界人民。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粲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读书、艺术、做人、教子
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 《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220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 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 他每星期天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批评。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诚然,死记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论,似也有其道理。七八岁的孩子,记忆力正强,与其乱记些无甚大用的顺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诗古文。中国的好诗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储存在脑子里。日子长了,印象极深。待长大些,再细细咀嚼、体味,便悟出了其中意义。这叫作反刍。若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背,怕也难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都是经验之谈哪!……”望着已经知错的儿子,傅雷翻开《岳阳楼记》这一篇,让儿子高声朗读,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范仲淹先生登岳阳楼,将览物之情归纳为悲喜二意,指出古之仁人忧多而乐少。然后说明自己之忧乐俱在天下,正见他确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真意。还记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么?”“记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傅雷点点头:“那么你想想看,为什么同样登高望远,同样登岳阳楼,听见之景是一样的,而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他的经历、思想有什么联系?全文是怎样一层层展示它的中心的?……”
望着父亲那眼镜片后慈祥、智慧的目光,傅敏重重地点点头。二十多年后傅敏回忆起来,耳边似还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做学问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能自欺欺人呵!”
长子傅聪是著名的钢琴艺术家。在傅雷的影响下,从小熟悉了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在父亲严格执教下学习音乐,练习钢琴,从而走上成材之路。1954 年傅聪赴波兰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引起轰动。欧洲的评委们在幕后听到傅聪的西洋曲子里,隐隐约约地揉合了唐诗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式审美的特质,外国评委倾倒了。东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聪成功的秘诀。《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在海外学艺的儿子的部分家信。它记载了父辈对儿辈的精神上的家训,记载了一位历经沧桑的饱学的长者对才华横溢但又初入人世的青年人的忠告。这不是普通的家书,是充满了父爱的教子篇,是一部青年修养的好读本。
可见,傅雷是把读书与做人,读书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希望儿子能做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事实也真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样,傅聪在异国飘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书信中,从父亲所推荐、所分析的一系列书籍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养料,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艺术有更诚挚的爱。不管在人生旅途中遭到怎样的风浪和坎坷,他都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傅雷:人格永恒的美
淘旧书是文人同好。不过,我在转旧书摊时特别注意教材类书籍;只因少年辍学,像没吃够母奶的婴儿爱嘬手指头甚而吞小拳头,饿。
譬如:我买过教育部审定的高中《世界地理》,因为我老闹不清哪个国家在哪个洲的哪个角儿;我买过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测试我这个没正式念过大学的中国作家,在必修的古汉语知识上有多大差距……忙活得老像准备通过自学考试上岗、升级似的,警惕地狩猎基础知识课本。所以某天我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旧书陈列一角,许许多多层层叠叠纷至沓来旋舞逗人的厚书典籍杂志小说时装休闲闹得我无所适从时,陡然,一本薄薄的插图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著,三联书店198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蹦到我手上,我的手发颤,仿佛又碰到傅雷先生的手。我1940年从艺在上海,一恍几十年,不可能不认识傅雷,虽然从来没在讲堂听他上课;但在人生的大课堂,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师长。我永远记得1941年,傅雷以他动情而精妙的译笔,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四卷出齐,从此“燃烧的荆棘”伴着国恨家愁身世悲凉十六七岁的我有勇气活下来;更不用说他倾注品格魂魄洋洋五百万字斟句酌的译著对中国文艺界和年轻一代的影响了。
在老伴冯亦代的书橱里,有整套《傅雷文集》十五卷、《傅雷家书》、《傅译传记五种》、《傅雷书信集(手迹)》以及香港金圣华女士编著1996年版《傅雷与他的世界》,金书辑入庞薰先生为《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作前言,时在1983年1月3日。压尾三行淡淡一句话,六个“,”号,一个“。”号:
傅雷先生与我是在巴黎相识的,差不多同期回到上海,他写这本书只有二十六岁,时间过得真快,四十九年过去了,我今为这本书写前言,已经是七十七岁的老人了。
没想不等当年11月该书在三联书店老总经理范用鼎力出版发行,庞薰已经飞天向傅雷报讯去了。
时间无情,时间有情。
1931年秋,傅雷从巴黎回国,抵沪之日,适逢“九一八”事变,故国已无完土。
是冬,傅雷受聘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美术史及法文,《二十讲》就是当年傅雷的授课讲义,1934年6月编撰完毕并未发表。遗留下来的是一册厚厚的,以“十行笺”订成的本子,全部以清逸灵秀的毛笔字书成,并未付梓。而我竟能以八四年原价人民币二元一角购得简直不可思议;虽说责任编辑吴甲丰在“编校后记”中解释“限于条件,只好暂时将就”云云,我已经感到万幸万幸如获至宝,百感交集,有点儿想哭。待我打开书页,却仿佛自己已化为莘莘学子之一,听博学多才年方二十三四岁的傅雷讲课,我仿佛看到赵丹也在课堂里,1933年正是做为小小剧团团长的赵丹,被故里南通的国民党通缉,带着冲出险境的得意乘船悄悄来到上海,把父亲嘱咐他学律师的学费交到美专,唉,我到哪儿去问阿丹有没有听过《二十讲》?只知道阿丹对傅雷还是挺服贴的……只我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课堂的四面墙已经消失,书册像一袭魔毯把你带往几个世纪前的翡冷翠、罗马、荷兰……
恰如傅雷《序》中言:“夫一国艺术之产生,必时代、环境、传统演化,迫之产生,犹一国动植物之生长,必土质、气候、温度、雨量,使其生长。”他告诉你十三世纪是中古的黑暗时代告终、人类发现一线曙光的时代,是诞生但丁、培根、圣多玛的时代,也就诞生了基督教圣者方济各。圣方济各颂赞自然、颂赞生物,相传他向鸟兽说教时,称燕子为燕姊,称树木为树兄,说圣母是一个慈母,耶稣是一个娇儿——
仁慈博爱的教义,在艺术上可纯粹是簇新的材料,于是童年时就已在荒僻的山野的乔托,乃承担了方济各几座教堂寺院六十多幅壁画和内部装饰,乔托的画成了天真动人的诗。让我感到最亲切的是《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小鸟儿从树上飞下来,一行一行蹲在方济各面前,像一群小孩在静静倾听,真是妙极了。所以说“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者自乔托始”,是文艺复兴的先锋。于是我们跟踪傅雷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对艺术之神皈依之虔诚走近波提切利,走近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
让我们通过画面听到音乐的律动、历史的走向、心灵的震颤,并教会我们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汇聚众多人物的题材里,能够找到那准确地精心勾勒含蓄在表明一件事实的一举手一投足的一分钟。呀,我的笔无力难以描述二十万字的《二十讲》之博大精深,今夏漫长的酷热中是它给予些许清冷,宁静,沉思:我想到历史和人物皆因关键的一分钟结晶,而积累,而沿袭……
有一天,三联书店现任总经理董秀玉来到冯亦代的病房,我谈起得到《二十讲》的珍本,只是字太小,我的视力在退化,有的篇章不得不去复印放大,有的片段若按我年轻时的记忆力真想背下来,人还是要相信些什么的。小董说:“我们出了新版本啊!是大三十二开本,字清爽。老版本限于当时条件只选了五十四幅插图,而当年傅雷讲课时,是配有大量名画图片的。傅敏为了实现父亲的宿愿,在旅欧时带回大量名画图片,连前共选用214幅。可精彩啦。”“那一定很贵吧?”我问溜了嘴,我一下子从艺术天堂掉到早市夜摊儿,事实上我是不敢在书店的美术柜台前多耽搁。“不贵,才60多元,我送你。”三联书店一直常常赠书,果然董总没过两天就寄来一本新版《二十讲》,傅敏编,1998年10月第1版,到1999年2月已经第4次印刷了。
翻动书页,神之惚之我再再失落了自己,我看到的不是世界美术名作,我看到的不是《基督从十字架上下来》的那一分钟、不是《维纳斯诞生》的那一分钟、不是《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窒息前的一分钟……不……我看到17岁的傅雷参加五卅运动上街游行演讲的一分钟,看到19岁的他踏上AndreLebon轮赴法自费留学的一分钟,看到他走进上海美专乍见黄宾虹峨眉写生十余幅横幅的一分钟,看到他决定重译《贝多芬传》、决定重译《高老头》、重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四卷的一分钟又一分钟,看到他1966年6月3日写给傅聪的(最后一封)信末尾以妈妈正为孙孙打毛衣结句,好个天伦融融之乐的一分钟——
实难计那一分钟又一分钟,他一生事无巨细都要求自己做得一丝不苟尽善尽美;直至1966年9月3日为了维护人的尊严,人格永恒的美,他以自己和爱妻的生命一笔一划纤微精细地描绘了摄魂夺魄的一分钟——
傅雷宅舍的地板上,铺着棉被,以免被蹬倒板凳弄出声响惊醒邻居,夫人已经倒在地上,傅雷凛然笔挺的身躯正被从窗架吊着的绳套里放脱下来,晨光晕润画面一角:没织完的天蓝绒线团团和琴弦般的线丝丝。
编辑推荐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艺术鉴赏家兼评论家傅雷先生,以其音乐家、绘画家的天赋,以其人性的真诚及教子的迫切愿望写就了这些有关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看他的书,一窥其作为坚贞文人的至诚和艺者的浪漫!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傅雷家书》却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尤其是本来并不准备出版用的,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又一封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
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法,人才学家从中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文学家从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从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从中探索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傅雷家书》,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叶永烈《傅雷之死》
目录
傅雷家书
傅雷书简
致杰维茨基
致梅纽因
文艺评论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
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的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十个月以后开始能听几门不太难的功课。可见国外学语文,以随时随地应用的关系,比国内的进度不啻一与五六倍之比。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响大半会忘了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末日后在国外念的时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知道你初到时因罗君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府。
提早出国,我很赞成。你以前觉得俄文程度太差,应多多准备后再走。其实像你这样学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学一年也未必能说准备充分,——除非你在北京不与中国人来往,而整天生活在俄国人堆里。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