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传(中国现代作家传记)
分類: 图书,文学,名家作品及研究,中国当代,金庸,
品牌: 傅国涌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页码:536 页
·ISBN:7530206753
·条形码:9787530206751
·包装版本:2003-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中国现代作家传记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八十岁的全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忠实地再现了金庸青少年时代备历艰辛的求学生活、创作武侠小说和创立《明报》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他成长的脚印,奋斗的汗水和思想的脉络。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的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在这部传记中,您将看到一个神坛之下的金庸,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人性中的欢乐与悲伤、高尚与卑微、天才与平庸、谦逊与傲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的曲折和变化,他的思想与故事折射出了大时代的星星点点。
作者简介傅国涌,1967年出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1999年以来。在《读书》《书屋》《东方》《博览群书》《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
媒体推荐后记
在动笔写这本传记之前,我曾向一位老师请教,他在来信中说,写传“必须采取俯视和平视的角度,不能仰视。任何传记都是评传,要站在高处,对传主进行拷问,站在平处把传主作为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进行平等交流,而惟独不可跪在传主的脚下,把他作为什么圣者或大人”。一位德高望重的知识界前辈忠告我:“靠武侠小说出名的金庸,在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中间是个争议人物。”但也有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意见,一位“金迷”朋友得知我将不以仰视的角度写“金庸传”而大失所望。
我几乎读过两岸三地所有公开出版的金庸传记,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仰视的角度。斟酌再三,我还是选择了平视的角度。无论外界对他是褒、是贬,我自有我自己的尺度,即客观、中立、理性的尺度。我试图以平实的语言,忠实地再现金庸——一个作家、报人、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的人生历程,写出一个真实的人和他所处的这个时代。仰视写不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只能写出一个虚幻的神化的人物。但人毕竟不是神,人无完人,人不过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都属于普遍人性。
不少人听说我要写《金庸传》,都忘不了问我是不是和金庸很熟,这是我必须在后记里郑重说明的,我不仅和他不熟,而且连面都没有见过。但我从小熟读他的武侠小说,写这本传记的日日夜夜里,我和他朝夕相处,几乎无时不在和他的心灵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我确实敢说,我和他很熟。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踌躇,要不要想方设法与传主见面,从杏花春雨时节,到桂子飘香,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直到最后阶段,我才决定放弃,尽管这不无遗憾。原因有三,一、文学传记毕竟不能等同于采访,也不是按照传主的意思来写的,作者有自己自主的权利,可以根据资料作出独立的判断,不一定要与传主相识,不一定非得“问”传主“一下”,诚如是,司马迁就无法写屈原、项羽了。即使费尽心思与传主联系上,当然这在有些细节上将会是有益的,但我担心传主的态度会影响传记本身的独立性、客观性。由于人类自身的弱点,大多数人都喜欢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这并不是针对传主而言),那样会让我追求公正、客观的全部努力打了折扣。二、金庸是个盛名赫赫的明星人物,车马往来都是政要名流、雅士墨客、有头有脸的人,要不就是至亲故交,我与他素昧平生,“地位悬殊,处境迥异”,虽然媒体常报道他来杭州的消息,老实说,对于他是否愿意抽时间见我这个普通作者,我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何况我并不是以捧场的心态去写名人传,不是为了讨传主的欢心。我不想碰一鼻子灰,影响我的写作情绪。随着写作的进展,掌握的资料越来越多,对他生平、个性、思想等各方面的了解与日加深,这种念头也越来越强烈。这是我最终放弃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本书的写作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主要靠双休日,所以一直争分夺秒,非常紧张,我几乎抽不出时间为了这事去奔波、折腾(比如托人、找关系等)。直到此刻,我还在想,要是与传主本人接触,接受了传主的一些意见,这本书也许就不可能写成现在这个样子,那将是另外一本书了
编辑推荐喜欢金庸小说的人不一定需要去了解金庸这个人,但傅国涌这本传记却是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奋斗史和一个时代的发展史来读的。
金庸亦不过一凡人,但这个凡人的一生却是精彩绝伦,自成境界的,与其外界众说纷纭,不如一读傅传金庸,看一个报人的一生、看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妥协、看一段香港从起步到繁荣的风云变幻、看港台文坛的逸闻趣事、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不灭……
目录
第一篇生逢乱世
第一章海宁袁花
一、海宁潮
二、海宁查家
三、祖父查文清
四、父亲查枢卿、母亲徐禄
……[看更多目录]
文摘从胡菊人到董桥
《明报月刊》一直是《明报》系统的金字招牌,它在胡菊人手里奠定了香港乃至海内外备受尊崇的地位。从1967年开始,胡菊人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十三年,金庸对他极为放心,十三年中很少为“明月”的事操心。胡菊人被称为“金庸最喜欢的人”,他说他最欣赏金庸典雅的文言白话。1979年,《台湾日报》老板傅朝枢因为与台湾当局意见不一,报纸被当局买下,傅朝枢于是抽调资金,到香港和美国发展。他在香港新办一张报纸,名为《中报》,看中了胡菊人,力邀他出任社长兼总编辑。11月当胡菊人向金庸提出辞职时,金庸大为震惊,再三挽留,但他去意已决,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当时胡菊人的月薪是四千七百元,傅朝枢以月薪万元挖走他。
从1967年到1979年,《明报月刊》在胡菊人手里成为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大中华的关怀,它的人文气质都是无与伦比的。胡菊人本身也是一个学有所成的学者。他的离开成为香港文化圈地震式的新闻。他离开《明报》时,金庸特地在“海城酒家”设宴欢送,即席以黄金劳力士手表相赠,场面十分感人。据说还有三点临别赠言:
一、人的性格是各个不同的,你将来到了那边工作,他们家庭成员当然会来管事;同时,在你下面还有很多人要管,人的个性既然人人不同,那么就算有人当面对你发脾气,拍桌子,你也要忍耐,不要动怒。
二、报纸杂志的销路,是有起伏的,如果销路下跌,人也不要忧心,只要冷静去做就是了。
三、你要知道,办报难免时时接到律师信,就算打官司你也不必惊慌。
1980年2月27日,傅朝枢出资的《中报》创刊,以“不党不私、不偏不倚”为宗旨,胡菊人任总编辑,陆铿任总主笔,接着又创办《中报月刊》。因为与老板理念不合,一年后他们双双拿了一些补偿费离开,1981年6月1日,共同创办了《百姓》半月刊。金庸对他始终念念不忘,有一年圣诞节前,他正在尖东一家酒楼宴请台湾女作家三毛,当他得知胡菊人就在附近一个酒会时,连忙通过慕容公子邀他挚诚,诚意拳拳。
胡菊人是个有名士派头的知识分子,曾师从香港著名古琴大师、艺术教育家蔡德允女士,写作之余,调音律,弄琴弦。有人评论金庸没有倪匡的疏狂,不会喝醉了酒在地上哭喊打滚;缺乏胡菊人的名士派头;也没有张君默那样书呆子气,一心一意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写累了就跑去荷锄种菜。
胡菊人主持《明报月刊》长达十三年,不仅有一批得力的助手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