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系列:老乡亲(唐鲁孙系列)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唐鲁孙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64 页
·ISBN:7563345434
·条形码:9787563345434
·包装版本:2004年5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唐鲁孙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唐鲁孙系列:老乡亲》作者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作者简介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
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媒体推荐书评
唐鲁孙有二分之一的汉人血统,他的母亲为曾任河南巡抚、河道总督、闽浙总督的李鹤年之女。……因此,唐鲁孙先生能有以燕京种种切切为主的这套文集,与震钧的《天咫偶闻》先后媲美,真可谓由来有自。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了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唐鲁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编辑推荐《唐鲁孙系列:老乡亲》无论是谈吃、谈古,还是谈闲情,都隐约可见作者唐鲁孙对旧情旧景的感怀。只言片语之间,流露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消失殆尽的担心。
目录
馋人说馋(序一)
忆唐鲁孙先生(序二)
何以遣有生之涯(自序)
君子不胡则不威
调鹰纵犬话行围
盘鸽子·养蝈蝈儿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过生日漫谈
谈起过生日来,有的人很重视,有的人马马虎虎,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舍下当年在北平,同族近支虽非聚而居,散居东西两城,可是无论哪一支哪一房有人过生日,总要去吃寿面,热闹一番。
照舍间早年家规,凡是十四岁以下的小孩过生日叫“长尾巴”,中午让厨房添四小碗菜,由长尾巴的小孩自己来点,一清早到祠堂里上香、供茶,然后给家里长辈依序磕头,当天书房放假一天,吃过午饭,逛庙会、听戏、看电影,到吃晚饭就一切恢复正常了。家里长辈时常跟晚辈说:“你的生日是母亲受难日,要牢牢记住‘母恩难忘’。”所以长尾巴那天,跟平日不同,就是让为人子女者,随时记得亲恩伟大,永矢弗忘。
到了二十岁步人成人阶段,生日那天才改口叫过小生日,中午吃打卤面,或是氽卤面,晚上约两位至亲友好在小书房弄一两样可口小菜,低斟浅酌一番,也不敢声张是过生日。可是跟小时长尾巴有了差异啦。到了三十岁整生日,如果椿萱并茂,重堂在闱,长辈就要张罗给你过生日了。内地有所谓三十不做、四十不发的说法,除了祠堂的头依旧照磕不误外,凡是过份子的至亲好友,都要亲自前往,说明那一天请光临舍下吃面,甚至于还要向至亲的尊长磕头,这叫做“口请”。北平幅员广阔大家又散居四城,早年交通工具,只有骡车马车,一整天也跑不上四五十家,这个口请差事,人人皆怕,实在不好当,假如把哪家漏下没请到,还得挑眼落不是呢。
拿舍下来说吧!先曾祖母、先祖母一过花甲之年每年叫散生日,儿孙们就张罗生日那天要热闹热闹啦!不是请金麟班大头公戏(又名托),就是八角鼓带小戏,要不就是韩秉谦、张敬扶的西洋戏法大魔术,或是滦州皮影戏带灯晚西皮二黄,总要热闹一整天。
到了过整生日叫大寿,当然是京腔大戏了。自己家里先要准备一份班底,不是斌庆社就是富连成,老一辈、小一辈的姑奶奶们抢着给老家人祝嘏。你送梅兰芳,她送杨小楼,有入送程砚秋,也有人送余叔岩。再加上亲友中有走票的届时也要登台露脸,堂会倒是不争戏的前后,可是为了什么角唱什么戏就伤透脑筋了。有的喜欢看梅兰芳的古装红楼戏,有的喜欢听他的青衣唱工戏,老姑太太爱看小楼开脸戏,小姑奶奶爱听小楼净脸戏,最后闹得假传圣旨,说老寿星喜欢哪一出戏,戏的争夺战才算结束。
有一年先曾祖母八旬正庆,天津、上海、青岛的亲友都赶来拜寿,家里准备的客房不够住,只好把舍饭寺的花园饭店包下来。早年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