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了什么?(卓越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特蕾莎修女之后又一位令世界感动的女性))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基督教,综合,
品牌: 以马内利修女
基本信息·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7091547
·条形码:978780709154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活着,为了什么?》为法国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与2004年出版的以马内利修女的《贫穷的富裕》和《活着,为了什么?》的合集。在《活着,为了什么?》中,作者以法国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的《沉思录》为主轴,深入探讨了人生存的意义。在以马内利看来,帕斯卡的思想分为三个范畴——物质的范畴、精神的范畴和心灵的范畴,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类历程的高峰,是在心灵的范畴即爱的范畴里。正是爱,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重量;只有爱,能够让我们带着我们的伟大和可悲,继续生活在喜乐之中。而在《贫穷的富裕》中,以马内利修女则分享了她对真正富裕的发现——施予和接受大量的爱,以及获得幸福的步骤——抛却外在的富裕,接受匮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他人。以马内利修女自己正是抛却物质而让生命获得全面绽放的最具说服力的证人。
作者简介在2004年法国举行的最受喜爱女性评选活动中,出人意料,法国人心中最受喜爱的女性,既不是美丽的苏菲·玛索,也不是法国宝贝朱丽叶·比诺什,而是已经95岁高龄的以马内利修女。
以马内利修女(Soeur Emmanuelle)原名玛德莲•桑刚,1908年出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28年正式宣誓成为修女。正如以马内利的名字一样,以马内利修女一生践行着“神与我们同在”的上帝的旨意,几乎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穷苦人士。尤其是1971年在她即将退休之际,由于目睹开罗拾垃圾者的艰苦生活条件并为之震动,决定从此生活在他们中间,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1993年,她以85岁的高龄被迫“退休”回到法国后,继续为贫穷人士奔走,她的事迹开始逐渐传播开来,成为继特蕾莎修女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女性。
编辑推荐《活着,为了什么?》继特蕾莎修女之后,又一位令世界感动的女性,以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物质的消费无法解除生命的焦虑,精神的思维也无法克服存在的孤寂,唯有爱的行动,在关切、付出和分享当中,生命才得以完整,人类灵性的光芒才得以晶莹绽放。
目录
可敬可爱的以马内利修女
活着,为了什么
关于帕斯卡
前言对意义的焦虑
第一章思想与物质
第二章吊诡的理智
第三章享受
第四章解放
第五章爱的行动
第六章“一切是一,每一个都在另一个之中”
结语泡沫与永恒
贫穷的富裕
前言贫穷与富裕的吊诡
第一章贫穷的丑闻
第二章与穷人一起
第三章贫穷的富裕
第四章选择贫穷
第五章与贫穷的基督相遇
第六章神的选择
第七章生命的喜悦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以马内利修女(Soeur Emmanuelle),比利时人,在欧洲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穷人的守护天使”。她生于1908年,现年99岁,不但是法国人最尊敬的女性神职人员,而且在每年的民意调查中,始终是最高知名度暨最受欢迎的女性公众人物。
以马内利修女拥有哲学与宗教学文凭,及巴黎索尔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1年她正式进入锡安圣母院教会(Congregation de Notre Dame de Sion),直至1970年,长达40年在土耳其、突尼斯与埃及教授文学。1971年起,63岁的她决定专心致力于协助埃及穷人,先后深入亚历山大、开罗郊区拥挤的贫民窟,终日与以拾荒维生的穷人、垃圾、家畜为伍,协助贫民窟建设学校、诊所、养老院。
她是如此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浑然不觉老之将至,直到88岁被上级强迫退休为止。她目前住在法国南方一所养老院中,只要行有余力,仍旧为消弭贫穷而四处奔走。除了经常受邀到欧洲各地举行讲座,分享在世界各地工作的亲身经验,呼吁年轻人要有广博的世界观之外,她也负责联系和协调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以马内利修女之友协会”(比利时、巴黎和瑞士都有分部),发挥她的影响力,游说不少政治家与企业家共同帮助更多的穷苦儿童,并继续埃及贫民窟以及苏丹、黎巴嫩、菲律宾等遍布世界20多国的救助与建设工作。此外,她也积极参与帮助法国地区的未婚妈妈、流浪汉及孤儿。
以马内利修女的个性刚烈,精力旺盛,浑身散发出强烈的迷人神采。80岁的她,在埃及服务时,经常会忘情地跳到海里和孩子们一起游泳。她虽是天主教修女,却也推崇伊斯兰教、佛教及其他宗教所强调的人性及互爱精神。看到国防部官员,她就直言劝他们停止制造武器外销。遇见教会团体,她就建议教士们晚上偶尔到桥下过夜,才能体会孤苦无依、无家可归者的心灵处境。在飞机上看到一群到东南亚嫖妓的欧洲观光客,她会气得七窍生烟。当开罗政府的承诺跳票之后,她急冲冲飞到瑞士紧急募款,并放话说若筹不到足够费用让贫民窟的诊所如期完成,她打算带头去抢银行……阅读她的著作《贫穷的富裕》,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她炽热的关爱和深厚的同情心,以及她对非正义现象毫不妥协的强硬姿态与积极的行动力。
多年来,在法国IFOP民意调查机构,针对“法国最高知名度暨最受欢迎人物”的调查中,以马内利修女一直是排名居前的女性。IFOP民意调查机构负责人说:“有意思的是,正当教会的影响愈来愈小,上教堂的法国人愈来愈少时,却有那么多人把票投给了一位老修女,把她视为自己的至尊与至爱。这样的结果无疑说明了,人们尊崇的是她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她的身份或职业。”
高龄99岁的以马内利修女,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05年1月初。她在法国第一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中,针对南亚海啸世纪灾难发表谈话,呼吁各国政府大幅放宽认养儿童的法规,以让更多无依的受难儿童,能找到一个温馨的家……
《活着,为了什么》是以马内利修女2004年的最新作品,书中她以法国17世纪著名的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及思想家帕斯卡的著作《沉思录》为主轴,娓娓述说自身将近一个世纪的追寻旅程。一位是当今最受敬重的修女,一位是在历史时空中永恒不朽的神学及哲学大师,两颗灿然发光的伟大心灵,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深刻交会,为忙乱而焦虑的现代人指引着安身立命的方向。
在世局喧哗而浮动的时刻,你我都需要这样安静而清晰的心灵之声!
文摘第一章思想与物质
1923年的一个秋夜,我即将与帕斯卡发生关联。当时,我快满15岁。我并不知道那一年恰巧是这位思想家诞生300周年纪念。我也没料到,他会在我的人格发展上扮演关键角色。我会是今天这副模样,一个偶尔举止有些怪异的人,部分原因得归功于他。要阐述生命中这个重要经验,自然得提到帕斯卡思想的第一个范畴,也就是物质的范畴,以及人心中高涨的觊觎之情。
我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
那个时候的我,正值年少轻狂的发育期,四肢不断抽长,脸上长满了痘痘,一头乱发,噘着嘴巴,一副已经看透一切的样子。我对一切不满,凡事都成为我批评的对象。我已经开始体验到在我一生中透过各种不同方式不断折磨我的感觉:感到自己老是气愤挥拳,老是在撞墙,老是在各项事物上被迫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
我和家人住在布鲁塞尔的一栋楼房里。一楼是母亲的办公室,她在父亲过世后接管内衣工厂。二楼饭厅隔壁的房间则是我和弟弟做功课的地方。一天,我认为弟弟对我干扰太大,决定将书桌搬到三楼空间宽大的浴室窗户旁边,也因此躲过家庭老师露西小姐的控制。我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监督。生性懒惰的我(至今依然如此),经常偷看一些不入流的爱情小说。
我还有另外两大消遣:一面大镜子让我可以尽情畅快地欣赏自己,我总是对自己长得不够美丽深感懊恼。隔着窗户,我还看到一位男孩的身影,他和我一样,也是埋头在教科书堆里。很不幸,他离我太远,我没法跟他打招呼。但他仍让我开启了一箩筐的奇思幻想:他英俊吗?脸长什么样子?他几岁?叫什么?还有,他有过哪些奇特经历?我的想象力不断地、尽情地奔驰着。
我发出哀怨的叹息,打开塞得鼓胀的书包,先抽出一本,哦,是法文翻译成希腊文的练习!简直无聊之极,晚一点再来弄吧。另外一本,是将《伊利亚特》(Ilid,也译《木马屠城记》)从希腊文翻译成法文的作业——有趣多了。事实上,我运气很好,治理学校的“马利亚姐妹会”为女学生们开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课程。这在比利时堪称创举,因为那个时候,只有男生可以学习这门学科——尽管如此,上大学仍旧是男孩子拥有的特权。因此,我有许多年的时间接触了像维吉尔(Virgil,公元前70年至前19年,古罗马伟大诗人,曾写作田园诗与巨著《伊利亚特》,但丁在《神曲》中以他为人类智慧的代表)、荷马和柏拉图这样的天才,他们对于善与美的教导(也就是希腊文kalos kagathos,美的与好的人,亦即完美之人),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粮。我喜欢遵照福列松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