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名家作品及研究,中国现当代,鲁迅,研究,
品牌: 汪晖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6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108029022/9787108029027
·条形码:978710802902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收集了二十世纪不同阶段海内外鲁迅研究的精华,全面展现一代文化思想巨人风貌,深刻揭示鲁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专著四部: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论文集两部;《围剿集》与《红色光环下的鲁迅》,令人感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迥异的解读。另有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冯雪峰、胡风等回忆文章多篇。
作者简介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媒体推荐鲁迅的写作有一种拒绝抽离历史文脉的品质,一种绝不回避在具体情景中表达尖锐判断的品质,一种洞悉复杂性却始终坚守价值立场的品质,因此,如果没有对于历史文脉的实质性说明,鲁迅就有可能被钝化为抽象的心理类型或方法。大约也正由于此,许多年来,每当我体验到“绝对零度写作”的不可能之时,重新阅读鲁迅就会再一次成为我展开思考和试图突破的契机。
——汪晖
目录
出版序 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题——鲁迅(唐弢)
出版导论 探索复杂性
第二版序
三联版导论(代) “死火”重温
第一编 思想的悖论:个人与民族、进化与轮回
引 言 思想的悖论
第一章 个人、自我及其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否定与确认(1903-1924)
第一节 个人观念及其对现代历史的怀疑
第二节 个性、天才、自我与偏至的历史观,哲学的浪漫主义
第三节 个人观念的社会政治意义
第四节 孤独个体、死亡、罪的自觉与对绝望的反抗
第二章 自我的困境与思想的悖论
第一节 反传统与寻求现代论同的困境
第二节 重新诠释“历史/价值”的二分法
第三节 轮回的心理经验为何瓦解了进化的时间观念?
第二编 鲁迅的文学世界:阴暗而又明亮
第三章 历史的“中间物”
第一节 “中间物”概念
第二节 灵魂的分裂与流动
第三节 “爱憎不相离”与诗意的潜流
第四节 否定性与鲁迅小说的三种意象
第五节 鲁迅小说的激情类型
第六节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征
第四章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一节 《野草》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明暗之间的“绝望的抗战”
第三编 鲁迅小说的叙事原则与叙事方法
第五章 主体精神历史的客观呈现
第一节 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
第二节 第一人称非独白性叙述
第三节 第一人称非虚构小说
第六章 客观描述的主观渗透
第一节 “场景”文体——“戏剧式”叙述
第二节 “全景”文体——“心理分析”小说
第三节 人称与非人称叙事的交织
附录 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附录一 鲁迅研究所的历史批判
附录二 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三联版跋 鲁迅与“向下超越”
……[看更多目录]
文摘“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鲁迅小说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对社会悲剧状态的理解和认识不仅不超越于个体之外,而且正是以个体的命运,个体的思虑,个体的全部心理悲欢来承担和体验。因此,在小说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故事和人物背后,还存在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一种不同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进化论或民主主义等普遍性的意识趋向的东西。那是一种对生命的非理性的把握,一种属于人生“态度”范畴的精神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野草》所表达的那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同样存在于《呐喊》、《彷徨》的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真实画面中。
第一节《野草》的人生哲学
面临自己孤独人生旅程的不可挽回的归宿——坟,“过客”说出了震动人类心灵的古老格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一……”《过客》)。把“死亡”与“走”联结起来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人生哲学,那种关于个体及其与世界关系的忧虑与探索,不论就其给予现实人面对现实人生的启示,还是就其关于生存的哲学体验的深度和思维的丰富复杂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因此,我对《野草》的研究不是就具体篇章作现实性的还原,以说明这些文字在鲁迅生活中、在当时的现实状况中体现怎样的意义(这当然是绝对必要的),而是把《野草》当作一种思想性著作。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会阐释。解释学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F?施莱尔马赫说过:“完整的知识包含着一个明显的循环,每一个局部只有根据它所属于的整体才能理解,反之亦然”。《野草》的整体性正体现在它的众多局部保持着一种循环联系,而我也就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去追索该书关于生存的思考的推衍过程,只是在这之后才对这个思维整体的文化哲学背景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分析。换言之,我不把《野草》作为一般的、如鲁迅谦称的“随时的小感想”,而作为凝聚了鲁迅深刻体验与哲思的思想著述来研究——卓越的和成熟的思想家的小感想也可以构建出庄严的思维大厦。人类文化史上不是已有许多闪耀着天才之光的例证吗?从中国的孔孟到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对《野草》产生深刻影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竹内好曾说,《野草》的24篇短文与《呐喊》、《彷徨》中的小说的每个系统多少有点联系。不论这种联系是否可以确证,《野草》都构成了对小说的解释或缩图。竹内实际上是把《野草》的具体篇章作为小说原型来看待的,而我则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两者的精神联系,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