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最好的自己(全彩)
分類: 图书,励志与成功(旧类),文明礼仪,社交礼仪,
品牌: 张国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1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8612159/9787508612157
·条形码:978750861215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亮出最好的自己》记录的既是一位外交官的礼仪心得,也是一个"世界人"的礼宾感悟。所有想要走出国门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鲜活的外交故事、严谨的礼仪规范,以亲切、优美的笔触娓娓道来,诚可谓阐述国际礼仪的权威之作!作为社会人,读了它,知道应该如何行事做人;作为企业家,读了它,能够激发整个团队的活力。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本谈论涉外礼仪的书,没有教科书般的枯燥生涩,也跳出了指导手册式的平淡和缓,通篇充盈着生动的花絮与幽默的风格,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在礼仪修为方面有所提升,以更得体的方式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如何与外国朋友打交道,在出国旅游、涉外商务活动等场合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外交部资深礼宾官张国斌先生,将在《亮出最好的自己》中与大家分享自己多年的礼宾礼仪心得,旨在帮助国人在涉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礼仪形象,在对外交往中亮出最好的自己。基于三十年多年的礼宾工作与外交实践,作者以一个外交官的视角审视中国人在各种涉外活动中的表现,列举了大量外交工作与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却是对外交往中的“致命伤”,用生动、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中西文化的差别,以及基于此的中外礼仪礼宾方面的差异。
作者简介张国斌,50年代生于山西。197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历任随员、三秘、二秘、一秘、参赞。当过领事、办公室主任、文化专员、礼宾官等,在非洲常驻八年、法国常驻五年。先后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曾留学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学院。作为礼宾人员曾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三十余国。2004-2008年任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副局长。
工作之余笔耕不缀,常有描写各国风土人情及外交故事的文字见诸报端。著有《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李肇星亲笔作序)。
媒体推荐“礼之用,和为贵”是相近和共同的。感谢国斌让我再次了解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同样亮丽的一面。
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张昆生
国斌常年奔波在外交一线,工作之余依然笔耕不辍,实属难能可贵。更弥足珍贵的是,他在本书中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自己多年的外交工作经验及遵礼守礼的心得,可谓字字珠玑,读后受益良多。
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韩方明
和国斌相识很久,看到他笔耕不辍,并树礼仪之书,十分珍爱。我认为人人都应看看,以此警醒自己应如何在涉外活动中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
外交部发言人 刘建超
相识已久,读后依然感到国斌还是很有潜力的,希望此书能给人以启迪。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任 张晖
作者在做事的同时,也在时时想着如何做人,做一个对朋友、对同事、对各级人士都有用的人。这本书也是如此,相信所有人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外交及政治专栏作家 蒋兆勇
编辑推荐《亮出最好的自己》编辑推荐:
外交部资深礼宾官教你国际礼仪
外交部长杨洁篪亲笔题写书名
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张昆生强力推荐杨洁篪部长为书名题字:
目录
推荐序
第一章 走出国门:做一个受欢迎的世界人
精简行囊,拒绝“负重旅行”
知己知彼,国外风俗禁忌一点通
附:对初次出国旅行者的几点建议
第二章 入乡随俗:打招呼的学问
“名”正言顺:称呼对了才是好客人
握手:该出手时才出手
鞠躬:礼多人不怪
拥抱、贴面及吻礼:最西式的见面礼
附:掌握不同宗教的见面礼
第三章 吃遍天下:餐桌上的礼仪
用餐须知:刀叉之外的学问
这样吃西餐:不做“随便”的客人
附:中国人与欧美人用餐习惯的区别
第四章 客随主便:在国外的做客之道
赴约之前:做好“热身运动”
礼轻情谊重:第n个景泰蓝的故事
言而有信:不要给主人“surprise”
到达之后:主人家不是博物馆,禁止参观!
你是“中国通”吗:餐桌上的对话
日常拜访:不做“不速之客”
附:邂逅英伦下午茶
第五章 有“礼”有节:怎样和外国人打交道
细节制胜:日常礼仪规范
生活百科:不要在小事上“失分”
附:在国外不受欢迎的行为
第六章 魅力何来:从头到脚提升你的优雅指数
“第一印象”决定成败
站有站姿,坐有坐相
你会穿正装吗?
附:穿衣也须入乡随俗
第七章 “礼”尚往来:商务接待的艺术
“礼”如其分:外事工作中的迎来送往
“礼”直气壮:涉外招待六步走
附:如何区分“国宾”和“重要外宾”?
第八章 宾至如归:做各种场合的好主人
商务谈判游刃有余:组织会见与会谈
活动安排细致周到:观看文艺演出
功夫在“吃”外:筹划宴请
附:怎样筹办签字仪式?
……[看更多目录]
序言推荐序
——-读资深礼宾官张国斌先生新著有感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与和是华夏文明的核心要素。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几千年来,礼遇以民俗、典籍和吏制等形式继承并不断发展。
民间交往崇礼、重义、讲节。民俗民礼丰富多彩,乡有乡规、家有家训。在僻壤山村,长者在幼儿牙牙学语时就传授尊称敬语,鞠躬、免冠、作揖、磕头,时常可见。
礼仪典籍汗牛充栋,《礼记》影响最大。西汉,刘向、戴德、戴圣为《礼记》成籍付尽心血。《礼记》中的《大学》作为《四书》之一,
文摘插图:
坐电梯的学问
在国内的很多写字楼,我经常见到有人跑得气喘吁吁、满脸通红,嘴里叫着“等一下”,可赶到电梯门口,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扇门在自己面前无情地关上;而电梯里的人,却个个假装没看到,眼睛望着别处。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让人感到非常气愤!事实上,电梯里的人需要做的,仅仅是伸手按一下“开”键,也耽误不了几秒钟时间,这样的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呢?
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电梯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写字楼、饭店里的封闭式电梯;一种是商场、超市、地铁里的斜行电梯;一种是机场、停车场等的传送带。
有的人过分“抓紧时间”,在狭窄的封闭式电梯空间里,几个人大声喧哗,唾沫横飞,不太顾及同乘电梯者的感受,这是有失文雅的。封闭式电梯的空间比较狭窄,应该保持安静,在注重私人空间的西方国家尤其如此。
在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交往距离,而在电梯轿厢里就不太好做到,如果你一个劲地在电梯里说话,或是大声接打电话,周围的人只能被迫聆听(当然,是带着厌恶的表情)。如果是夏天,大家都穿得很单薄,你因为说话而呼出的热气难免会喷到前面的人身上,这就更令人讨厌了。此外,电梯里也属于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何况你还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否会传到其他的人耳朵里去,万一不小心泄露了商业或外交机密,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实在要说话,最安全的话题恐怕只有谈论天气了)。
“嘘!”
我国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领导,他无论在哪种场合,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人,举手投足都非常得体,一言一行尽显绅士风度。
有一次,在一场涉外活动结束后,我跟随李部长乘电梯回房间休息。进了电梯之后,一位随行人员大概想说点什么,刚要张口,李部长便用手指在嘴边作了一个“嘘”的动作,示意他不要说话。等到进了房间之后,李部长才追问对方刚才想说什么,并用略带严厉的口吻告诉在场的其他工作人员,电梯也是公共场合,绝对不能随便聊天说话,既不严肃也不安全。大家点头称是,从此引以为戒。
除了在电梯里高声喧哗之外,凝视其他人也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即使对方脸上有污渍或者衣冠不整,你也可以通过眼神示意来加以提醒,不能长时间地盯着别人看。至于在电梯里抽烟,这对他人更是严重的冒犯,在美国,在电梯里抽烟是触犯联邦法律的行为!
此外,在搭
……[看更多书摘]